当《奔跑吧》第13季在澳门收官之际,随着水花溅起,节目的终结仿佛在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围中画上了句号。成员们纷纷发布的告别小作文,如同一块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其中,李晨和郑恺的长文如同深潭中的回音,回顾了百期以来的点滴,而某些简短的告别,却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丝疏离的凉意。这种微妙的温差,也恰恰揭示了这档国民综艺节目在当下所面临的困境。
海报上始终屹立的李晨与郑恺,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MC代表——曾经那个能徒手撕碎所有对手名牌的“大黑牛”,如今在体能游戏中,偶尔也能看到他力不从心的疲态。但每当他习惯性地扶住摔倒的新队员,或在规则争议时挺身而出,他作为“大家长”的稳定感便油然而生。对于那些已经经历了十三季变迁的老观众来说,李晨的价值不再仅仅是体力上的强大,更是他所维系的“家”的温暖存在。
郑恺的转变则充满了戏剧性:从疾如闪电的“小猎豹”,到如今敢为队友两肋插刀的忠义担当。他在上一季因周深受委屈而愤怒撕掉艾伦名牌的瞬间,成为近几年最具“江湖气”的真实注解。这种超越剧本的本能反应,正是观众坚信“这群人是真朋友”的根基所在。
然而,沙溢的转型则引发了更多复杂的情感反响:曾经凭借自毁形象的搞笑功力贡献无数表情包的“活宝”,如今瘦身成功的他虽然显得更加精致,但也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包袱束缚。当那个能够坦然躺地耍赖、被水淋透仍哈哈大笑的老沙逐渐隐去时,观众怀念的正是那份被“精致化”消解的真性情——艺人最珍贵的松弛感,往往就在追求“更好”的过程中悄然流失。
老将们的情怀固然动人,但新血的注入才是节目活力的源泉。范丞丞凭借“嘴替”人设为整季增色不少,他敢与导演叫板的少年气概成为节目最亮眼的笑点;宋雨琦则像永动机一样拼劲十足,甚至让男嘉宾们汗颜;张真源与李昀锐通过强大的体力输出,重新激活了团队的能量。
然而,新血的代价也同样显现——周深在与艾伦的游戏中被拖行至受伤,这一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将综艺节目中安全问题的红线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粉丝愤怒声讨,周深事后又为节目组缓解矛盾的举动,折射出偶像工业中依赖与伤害并存的畸形生态。年轻人几乎用身体为老牌综艺续命,而这一道血痕也让“娱乐至上”的逻辑显现出它残酷的一面。
走过十三季的《奔跑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观众审视的变迁。最初,观众追求撕名牌带来的原始刺激;后来沉迷于成员间微妙的化学反应;如今,他们已经手持双重标尺:既渴望新鲜感,又难以割舍旧有的情怀。节目组一边尝试加入新MC、设计国风主题,一边又在“变味”的批评与“怀念天霸动霸tua”的呼声中摇摆不定。
这种撕裂感在收官时尤为尖锐,观众甚至拿着放大镜检视每篇告别小作文的字数长短,从沙溢的身材变化中解读出“艺人迷失”,又从周深的伤痕中追问节目制作的伦理。随着综艺节目渐渐超越娱乐,成为情感的投射载体,观众似乎在借助节目回望自己的成长——从看热闹的学生,到体察艰辛的社畜,从执着于输赢的较量,到更加关注人情冷暖。
《奔跑吧》这面镜子,映照了李晨眼角渐深的细纹,郑恺逐渐厚实的肩膀,范丞丞蜕变成的更强大的人物形象,以及周深忍耐的伤痕,它也折射出了我们自己的变化。当95后观众开始在弹幕中怀念“古早味”的撕名牌时,某种别具一格的传承悄然发生——长寿综艺的最终课题,也许并非如何永葆青春,而是如何学会与变化共生。
正如收官之夜,澳门塔上李晨纵身一跃——即便水花最终会落,奔跑的身影总会在新的地平线上重新聚集。只要压舱石依然稳固,强心针未竭,这面映照时代的镜子就永远不会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