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电视剧《浴血荣光》在央视一套迎来了两集首播。这部剧由陈力担任编剧与导演,讲述了1927年至1935年间中国革命的壮烈历程。尽管这段历史本身充满了“浴血荣光”,然而从电视剧的创作角度来看,陈力导演的这部新作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急躁的配乐、杂乱无章的故事情节、以及生硬的朗诵腔对白。
首先,急躁的配乐几乎成为了陈力导演所有作品的共同缺陷。在其电影《守岛人》中,这一问题就已显现。而在《浴血荣光》里,这一问题愈加明显。观众可能已经注意到,剧中的每个桥段几乎都配上了高亢激昂或悲情的音乐,仿佛没有这些音乐,画面中的情感便无法得以传达一般。陈力导演似乎不满足于用平静、深刻的方式讲述一个平凡的故事,而是通过震撼的配乐来不断冲击观众的感官。然而,过度依赖音乐实际上反映了剧本创作的匮乏。真正具有力量感的剧本,往往无需音乐来辅助烘托情绪。配乐,应该是影视作品中的点缀,而非主菜。如果剧情本身不能提供足够的张力,依靠音乐来弥补显然无法起到预期效果。
《浴血荣光》的开篇几乎每一场戏都伴随着亢奋的音乐,而且配乐的声音几乎没有停歇。这种做法在电视剧创作中是非常危险的。虽然配乐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情感氛围,但其反效果却是将情绪转移到音乐上,观众在观看时只会感觉到音乐的急躁与压迫,而无法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换句话说,导演用配乐代替了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失去了应有的情感空间。优秀的电视剧在配乐、台词甚至情节处理上,往往懂得留白。这些留白便是为观众提供了情绪生长的空间,最终观众会在剧情的推动下自然产生所需的情感。如果没有这种留白,观众的情绪就容易被消耗殆尽,最终只剩下不安与焦躁。
另一个问题是剧中凌乱的故事情节。陈力导演的很多作品都有过于关注感动,而忽视了叙事逻辑的问题。《浴血荣光》同样没有摆脱这一短板。缺乏逻辑的叙事容易让剧情显得零散和脱节,给观众一种看着声音版PPT的感觉。例如,在《浴血荣光》的第一集,男配角去找男主角,男主角正在发表演讲。演讲结束后,两人讨论当前的局势,写信指示同志们转移。随后,男主角不知为何去了大城市,在船上与另一位男配角对话后又匆匆回到原地,与男配角和妻子展开对话。各个桥段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剧情显得凌乱且没有预期感。
一部及格的剧本应该让观众能够从一个桥段推测出下一个桥段的走向,并且期待它的发生。但在《浴血荣光》中,观众看完每个桥段后,根本无法预见接下来的发展,剧情的跳跃性让人难以捉摸。剧本结构松散,故事线模糊,最终给人一种东拼西凑、无序混乱的感觉。
此外,陈力作品中的另一个明显问题是角色对白的朗诵腔。所谓朗诵腔,就是台词听起来更像是背诵历史书而非自然对话。在《浴血荣光》中,很多台词通过角色对话填充历史知识,这种方式既硬性又生硬,几乎让人感到像是在看一部历史教学片,而非一部电视剧。这种做法违背了电视剧艺术的本质,缺乏生活化的情感与人物塑造。在某些场景中,夫妻之间的对话也充满了强烈的朗诵腔,令人难以产生代入感。
陈力导演可能更习惯于样板戏的创作模式,对于更贴近现实、更符合人物个性的创作技法显然不够熟悉。剧中的人物并没有被塑造为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而更像是被模版化的角色。这种创作理念的落后直接影响了整部剧的质量,导致了电视剧无法呈现出更具时代感与鲜活感的历史人物。
从该剧第一集在酷云实时收视率走势来看,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剧集刚开播时收视率峰值为1.5843%,随后便出现下滑,最终结束时降至1.3265%。这一走势显然不符合一部高质量剧集的表现。尽管这段历史本身是“浴血荣光”的,但这部电视剧却因其众多创作上的问题,质量上无法得到保证,预计后续的收视率也难以再度回升。
(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