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雷佳音几乎成了屏幕上的常客,不论是在黄金档的电视剧还是在热映的电影中,总能见到他的身影。凭借这份高频率的曝光,他简直成为了影视圈的“钉子户”。然而,这种过度的亮相,让央视也忍不住直言已感到“审美疲劳”,这不禁让雷佳音成为了媒体和观众讨论的焦点。
回顾雷佳音的演艺之路,他的成名并非一蹴而就。早年间,他并不像现在这样顺风顺水。刚入行时,他只是偶然被演员吕晓禾发掘,从此踏上了表演的道路。在艺校的求学期间,他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学习,最终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踏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那时的他,和许多初入职场的新人一样,怀揣梦想却缺乏背景和资源,只能在小角色中积累经验。
雷佳音的突破发生在他出演《黄金大劫案》时,当时徐峥导演正在找一个“机灵小混混”,一眼就看中了雷佳音。为了诠释这个角色,雷佳音在拍摄中经历了扇耳光的剧痛、在水下被绑的辛苦,甚至多次坚持亲自完成高难度的动作戏。这份拼劲和真诚,终于让他把“小东北”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那股既懦弱又倔强的气质也让观众记住了他。
不过,雷佳音真正大红大紫的契机,还是2017年他在《我的前半生》中的出演。剧中,他饰演的陈俊生是一个渣男,却能巧妙地把这个角色演得让人既恼怒又不至于完全憎恨:他在出轨时眼神闪烁、在与罗子君摊牌时话语结巴,甚至与小三约会时像是做贼一般,这种反派形象成功将雷佳音从无名小卒推向了“国民前夫”的位置。
此后,雷佳音的戏路越走越宽,资源也越来越好。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到《人世间》中的周秉昆,雷佳音凭借其淳朴、憨厚的形象,俘获了大批观众的心。这两位角色的成功,让他收获了多个重要奖项,金鹰奖、白玉兰奖、飞天奖等三大奖杯都悉数到手,外界普遍认为“实至名归”。
然而,随着雷佳音的频繁亮相,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他演绎的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背景和身份,细心观察会发现,许多角色在性格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生活中被各种困境压得喘不过气的中年男性,内心纠结、隐忍、不乏一些窝里横的气质。这些相似的角色让观众看久了产生了“脸盲”的感觉,仿佛总是看到同一个人演绎不同的剧本。
雷佳音的表演也不免开始进入“套路化”的模式。早年他在《黄金大劫案》中塑造的“机灵小混混”,眼泪盈眶时能挤出水珠,急躁时脖子青筋暴跳。而如今,无论是陈俊生还是李善德,每次角色情绪上来时,他总会皱眉头,几乎成了表演的固定“招数”。这不禁让观众开始怀疑,雷佳音是否只能演这种内心复杂、负担沉重的角色,是否不能尝试一些洒脱、霸气的角色呢?
与雷佳音的“高频曝光”相比,同样活跃的沈腾却给人一种“永远不腻”的感觉。许多观众专门冲着他的“含腾量”去看电影,因为沈腾的幽默和“蔫坏”劲儿总能带来无穷的欢乐。而沈腾在火了之后却显得更加低调,逐渐减少了作品的数量,偶尔参加综艺或短视频,反而让观众更加期待他出现。
雷佳音则显得更像是一个“工作狂”。据业内人士透露,在拍《人世间》时,为了更好地诠释周秉昆这个角色,他甚至去东北农村蹲了几个月。然而,近年来,他的档期安排却密密麻麻,从电影到电视剧,从古装到现代,几乎没有一刻闲下来。在一次采访中,他曾表示:“我就是想多演点戏,不让观众忘了我。”这句话看似诚恳,但也让人不禁反思,观众是否会因为作品过多而感到审美疲劳?毕竟,观众对演员的记忆从来不是因为戏多,而是因为戏“太像”。
这次央视的批评直戳要害:“雷佳音怎么老是你?”表面看似是在说演员的角色重复,实则是在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如今的影视圈过于急功近利,资本方、制作方、演员纷纷忙于刷存在感,最终导致了角色和作品的流水线化,演员甚至成了“人形广告牌”。实际上,观众并非不接受演员出演类似角色,而是不愿接受缺乏新意和深度的表演。
希望雷佳音能够适时放慢步伐,倾听观众的心声,沉淀自己的演技,去琢磨更多的可能性。也许,只有在休息和沉淀之后,他才能带来更多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作品,重新找回曾经让大家喜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