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宋佳和咏梅拿奖的现场出奇的安静。没有任何造势,也没有提前泄露的宣传噱头,一切都那么朴实无华。她们站在领奖台上,接过奖杯,沉稳的姿态与雷鸣般的掌声相得益彰,显得格外真实。
然而,现场最不安静的,却是章子怡的粉丝群。为什么?因为某种尴尬。原本,大家都觉得章子怡凭借《酱园弄》这部作品,稳坐年度最佳女主宝座,甚至有不少人已经在替她草拟国际影后领奖的感言。但出乎意料的是,电影上映后的评分竟然只有5.9分,这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热搜虽是不断刷屏,但观众在电影院中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尽管打卡拍照不缺热情,但听到的最多一句话是:“这部电影不好看,只是让人搞不清楚到底看了个什么。”这才是最致命的打击。
相比之下,宋佳和咏梅的发言却无声地透着锋芒。宋佳说:“导演的信任是最好的东西。”咏梅则表示:“角色的深度,比奖杯更重。”两人虽然没有明言,但那些听懂的人心里已经明白。她们的这些话,无疑是在对当下许多“流量明星”发出警告——导演对你的信任,是通过你能否真实地演绎角色来衡量的,而不是通过微博和红毯的华丽造型。
她们提到的“角色深度”,并非仅仅通过刷广告堆砌而来。真正的角色深度,是能够让观众看见真实的人物,而非一个演员在表演“女性困境”的刻板形象。宋佳在《好东西》中演绎的单亲妈妈,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内心;而咏梅在《出走的决心》中的一场煮饺子的戏,简单却足以让观众屏息凝视。相反,《酱园弄》给人留下的却是“这姐在演角色吗,还是在演她自己拿影后奖杯的样子?”的迷惑感。
其实,章子怡并非不会演戏,但问题出在她的野心太大,太急于求成。《酱园弄》的拍摄早在电影上映前就开始铺路,戛纳的红毯、宣传海报的每一张都像大片的预告,仿佛预示着这部电影将横扫各大影展。然而,电影一上映,豆瓣评分却狠狠打了她一记耳光。热搜上铺天盖地的声音,背后却是对她的惋惜:为什么章子怡也开始玩这种“靠噱头炒作”的套路了?
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再是二十年前那些轻易被营销和噱头打动的人。演技的深度和真实,才是她们所关注的。假如你演得不真、不沉、不深入,观众绝不会买账。即便你能完美把控情绪,能精准掌控节奏,前提是你必须能让观众真正相信你是这个角色,而非“章子怡”在表演。
这两位演员身上有一种让人钦佩的“演员自尊”。她们不依赖热搜,也不依赖大IP,更不在意自己是否是“国民女神”。她们将自己完全“投入”到角色中,以至于观众甚至认不出她们。这样的演技,在当今娱乐圈中是稀缺的宝贵品质。
宋佳在《好东西》里,那一幕在楼梯口吃包子的画面,远非单纯地“演穷”,而是将人物的困境演绎得淋漓尽致;咏梅在《出走的决心》中,那个微微抿起嘴角的瞬间,没有任何台词,没有背景音乐,没有任何煽情的元素,但观众却瞬间明白了:她要离开了。她们通过简单的眼神和动作,将20年婚姻中的委屈与无奈传递得淋漓尽致。她们不是单纯地让观众知道“她会演”,而是让观众忘记了她们在“演”戏。
这些才是真正的演技。
说到章子怡,这几年她的困境也变得愈发明显。她越来越将演戏视作自己“人设”的一部分,而非自己职业生涯的核心。并非她没有努力,但方向似乎错了。她的演技是有的,敬业也不差,但她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国际章”的形象打造上,忽视了演技本身。每一次热搜的刷屏,每一场宣传的布局,都似乎为她的“话题女王”形象添砖加瓦,但真正的演技却被遗忘了。
如今,热搜依旧在她身边,但要是让她放下这些光环,去挑选一个低调且真实的角色,她敢不敢?愿不愿意做那个没有滤镜的普通人?
现代观众已经不再轻易相信所谓的“情怀”,他们需要看到的是真正的演技,而非空洞的宣传和话题。如果章子怡能够放下自己所坚持的“章子怡”形象,回归演技,拍一部彻底洗掉“章子怡滤镜”的作品,可能她还能逆袭。
但前提是,她得愿意放掉这个“壳”。如果不愿意,那她只能继续在热搜上赢,在电影院中败。如今的观众不缺娱乐,他们缺的是能真正打动内心的表演。章子怡如果不走这条路,最终只能在热搜中消失,而真正打动人心的角色才会被永远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