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仅是两部电影的较量,而是两种叙事方式的碰撞:一方是方励历时十年心血制作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另一方则是管虎和费振翔联手打造的剧情大片《东极岛》。
它们的题材相似,故事的起源几乎相同,甚至连救人的那几艘舢板几乎一模一样,但两者的表达方式、情感基调及观众的期待却天差地别。
有人或许会称这次对决为影视创作的“双黄蛋”,但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次文化叙事的较量——谁能更好地代表那段沉没于海底的英雄史诗?
说实话,关于“里斯本丸事件”,有一个说法是它从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开始被关注。片中有一句歌词:“当一艘船沉入海底”,这句话看似抒情,实则映射着现实的残酷。
1942年,一艘载有1800多名盟军战俘的日本货船“里斯本丸”在浙江舟山海域被美军鱼雷击中。战俘们奋力逃生,却被日军机枪扫射,水面下的逃生场面如同枪林弹雨。
但真正改变这段历史命运的,并非某位军官,而是那群手无寸铁的中国渔民。那时,东极岛上的200多位渔民划着小舢板出海救援,来回几十次,最终将384条生命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没有枪支、没有电台、没有指令,只有一个念头:“看见落水的人,不能不救。”
这段历史足以拍成多部电影,但几十年来,却没有人真正挖掘过,直到方励的出现。
方励制作这部纪录片时,投入了大量心血与精力。他并非出身导演,但为了这段历史,他将自己沉浸在十年的项目中。方励不仅要还原真相,更想让这些“舢板英雄”被世界铭记。
2016年起,方励带领团队使用水下机器人、无人艇和空中无人机寻找沉船的下落,最终找到了“里斯本丸”。他本以为能看到船体上的舷号,然而船体早已化作海底的残骸,只能通过声呐比对设计图,才确认这就是“里斯本丸”。
更让人动容的,是那些人。他找到了参与救援的舟山渔民林阿根,还找到了当时被救的英军老兵丹尼斯·莫利。他们都已经90多岁,讲话时口齿不清,但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辉。每当老人讲述往事时的停顿、眼角的皱纹、夹杂着沉默的回忆,带来的震撼远比任何剧本的情节更为深刻。
方励甚至在英国的报纸上刊登广告,成功联系到380多个战俘的后人,一个个走访采访。你能想象吗?一个中国人背负着沉船的记忆,跨越五国,一家家敲门,只为了将这段历史拼凑完整。
这才是真正的“真实力量”。
然而,接下来管虎的加入让人期待。与纪录片的冷静呈现不同,管虎要拍的是一部商业大片,是那种一开场就能让你屏息三分钟的沉浸式体验。他不会复刻方励那种“慢刀子捅心”的方式,而是要通过激烈的视觉冲击、气氛煽动来震撼观众。
电影《东极岛》的预告片已经发布,画面冲击力十足:巨轮倾斜,海水倒灌,渔民如同冲浪般捞人,日军登岛,枪声四起,视觉效果震撼无比,显然下了不少成本。
演员阵容也颇为强大:朱一龙、吴磊、倪妮三位主演担纲渔民兄妹,倪大红、杨皓宇、陈明昊这些老戏骨则负责稳住情感场面。从赤膊潜水到浴血搏杀,每一幕都在告诉你:“这不是一部温情片,这是英雄传。”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两种完全不同的镜头语言与历史细节相碰撞。方励呈现的是一种“你不一定能看完,但看完后会久久沉默”的表达方式。没有大爆炸的场面,没有口号的呐喊,没有泛滥的泪水,他拍摄的是老人的回忆、渔民的床单、旧衣服、海边那座小庙。
而《东极岛》则是视觉上的热血、情感上的极致反转。它需要节奏、冲突和戏剧张力,这种差异性,正是核心所在。
当你用商业电影的方式将一个尚未被世界充分了解的真实故事呈现,问题在于:你是在放大记忆,还是在重构历史?
在国产电影中,这种“重构”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常见历史题材电影因太过克制而无人问津,也常看到商业大片因过于爆炸而被批评为“娱乐严肃”。因此,这条创作之路,如何走、谁来走、怎样走,确实充满挑战。
《东极岛》试图呈现英雄气概,同时重现时代的氛围,还要满足电影性的要求,这无疑是一个高难度任务。与此同时,它还必须面对《里斯本丸沉没》纪录片那种厚重感的天然压迫。
不能简单地说剧情片就不适合拍这类题材,也不能断言商业化的作品一定失真。问题在于,最终的成果能否让观众真正记住这些渔民?能否让他们在大银幕上感受到那个年代普通中国人的骨气与血性?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就是成功。但若观众仅仅记住了舢板、枪火、朱一龙的眼神、吴磊的肌肉、倪妮的一声呐喊,那无疑是极大的遗憾。
这段历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个共同的主题:中国人救人,不为奖赏,只因人性未泯。
《里斯本丸沉没》已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告诉了世界,普通中国人也能在大时代中成为“逆行者”。现在,《东极岛》则要通过电影镜头再述这段历史,但它的表达不仅要更响亮,还要更加谨慎。
这一次,胜负不在于谁拍得更美,而在于谁能够承载起这段历史的沉重。你认为,《东极岛》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