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定档的消息,几乎在昨日瞬间引爆了媒体的关注。这一次,不仅仅是娱乐圈,连央媒都集体官宣,为这部影片站台。如此高密度的官方背书,为一部电影历史上几乎罕见。
影片定档的日子选择在9月18日,这一天恰好是“九一八事变”94周年的纪念日。显然,电影的上映已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历史的重量,甚至象征着国家意志的传递。
过去不久,许多读者纷纷私信我,要求我关注这部电影《731》。然而,尽管电影早已预定了7月31日的上映日期,但由于各方的干预和争议,这部揭露侵华日军罪行的灾难片并未按时出现在大银幕上。尤其是猫眼平台上那384万“想看”票房数据,远超任何暑期档影片,却因“不可抗力”原因最终未能实现。而131万条观众的愤怒追问不禁让人质疑:历史的真相能否也因为外力而被撤档?
与此同时,香港则选择在同一天重映《黑太阳731》,这部1978年上映的经典影片带着不容忽视的警示,刻画了被冷酷实验过的历史。正当国内《731》无法上映时,香港银幕再度回响起那段血腥历史,声音愈发清晰,愈加激烈,仿佛在向大陆发出强烈的呼唤。
那么,究竟是谁在阻止《731》的上映?若影片在日本上映,遭遇抵制或许是可以预见的,但这部电影在中国遭遇的压制却显得格外反常。自2017年筹备至今,这部影片仿佛被某种不为人知的力量诅咒,每一步都踩在历史和现实的刀刃上。
这不仅仅是电影的拍摄,它是一次跨越国界的真相之战。导演赵林山为了呈现真实,几乎不惜一切代价。他曾抵押房产,带领团队走访中日美俄四国的档案馆,翻阅了3000多份未公开的东京审判罪证,还在极寒天气下,1:1复刻了“731部队”的实验室。导演拍摄的,不只是电影,而是铁证如山的历史。731部队的受害者经历,远比影片呈现的更加血腥、惨烈。
因此,日本外务省针对影片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抗议。短短半年内,23次外交抗议接连递交,要求删减片中70%的暴行镜头,甚至威胁召回驻华大使。为了阻止这部影片的流传,他们甚至试图通过改名为《旧日军防疫部队》来遮掩历史的真相,并借助好莱坞之力封锁《731》的海外传播。
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充斥着关于影片的谣言,诸如“731部队是虚构的”,“这是煽动仇恨”的言论层出不穷。尽管这些声音像病毒般在网络中蔓延,但事实又如何?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内,婴儿标本依旧静静陈列,墨迹未曾褪色;而在美国的德特里克堡,731部队的实验数据依然被标注为“机密”。这些证据,岂是谣言所能抹去的?
有人称影片过于血腥,但却无人关心13岁的王秀兰在冷冻实验室里的哀嚎;有人指责电影破坏中日友好,但又有谁在意,1940年衢州细菌战中20万中国人死去时的“友好”?
更令人发指的是,当近百万条“血腥暴力”的举报泛滥时,有关部门却发现,举报的60%来自日本东京千代田区,内容与日本外务省的声明如出一辙。日本参议院也上演了荒唐的一幕,参议员高举731部队机密文件提问,首相却声称“需要验证真伪”。更有731部队的后代竟问中国导演:挨打的人都能忘记,打人的人就该忘记吗?
这和80年前的剧本如出一辙。施暴者哭诉自己受害,受害者却被告诫不要记仇。德国可以拍摄《辛德勒的名单》,美国可以拍《血战钢锯岭》,为什么作为受害国的中国就不能拍《731》?拍摄这部片子,就成了“煽动仇恨”?
更令人愤慨的是,部分学者公然宣称“731部队不存在”。然而,731部队的冰箱仍然保存在哈尔滨,零下35℃的冻伤实验数据依然在被学术机构引用。这不是眼瞎,是心瞎。
如果历史真相无法在银幕上呈现,那往往源于资本的背叛和学术的堕落。去年,日本财团曾向国内某影视公司投资20亿日元,随后某平台便购买了日本731题材的动漫改编权。这些人正在吞食着曾经祖先的血肉。
在《731》上映尚未确定时,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的馆长每夜难眠。他深知,如果今天我们选择闭嘴,明天他们便会肆意篡改历史,否认过去。若我们今天撤档,明天他们便能声称这段历史是虚构的。
但好在,中国人并非健忘,更不容忍历史被抹杀。观众们发出了坚定的声音:“我们要的不是修饰过的历史,而是赤裸裸的真相。”我们敢于面对那段血腥的历史,为什么你们却不能?
就在昨天,今日霍州终于宣布:电影《731》定档9月18日,并由今日霍州、人民网等央媒同步报道,排面十足。这一天,正是“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
这背后,昭示着一种象征意义:这是国家层面的一场“历史保卫战”。我们记住的不是仇恨,而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影片的定档,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向日本军国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731》不是电影,它是我们献给30万无辜亡魂的遗书。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记得,那些亡灵便永远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