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棠出生于一个有艺术造诣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母亲汪健出身富裕家庭,父亲王叔惠是国民党的上校。尽管王晓棠的祖籍是江苏南京,但她实际上出生在河南开封,成长于四川重庆,最后定居在浙江杭州。
这种多地生活的经历为她日后的演艺事业奠定了丰富的语言基础。
在重庆读书期间,王晓棠凭借优秀的艺术天分获得了大家的关注。在小学三年级时,就已能登台演唱京剧;五年级时,她得到了重庆京剧界著名旦角郎定一的指导,年仅11岁就学会了多出京剧。
初中时期,她在学校话剧长夜行中饰演新娘子,演技细腻逼真,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誉&34天才小演员&34的美称由此传遍重庆山城。
1952年秋天,王晓棠18岁时在吴鸿翼、赵丹、黄宗英的推荐及陈沂特批下,被总政文工团京剧团破格录用。在这里,她不仅担任兼职文化教员,还随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磨炼自己的演技。
她与李丽芳、童葆苓同台演出樊江关,与李荣安、徐鸣远同台演出拾玉镯,以其明快自然、清新洒脱的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1954年3月,王晓棠调入总政话剧团,同年冬天,长影导演林农和朱文顺在北京挑选神秘的旅伴女主角时,被王晓棠的形象和才华所打动。
这部改编自白桦小说一个无铃的马帮的电影,成为王晓棠的银幕处女作尽管初次接触电影面临诸多挑战,但她凭借刻苦钻研和虚心求教的精神,最终塑造出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彝族姑娘小黎英形象,开启了她璀璨的银幕生涯。
在神秘的旅伴获得成功后,王晓棠的演艺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度。1957年,她出演了林农导演的电影边寨烽火,在片中饰演景颇族妇女诺玛。
凭借出色的表演,她与男主角达奇共同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一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青年艺术家奖,这充分展示了她在国际影坛的影响力。
1958年春,王晓棠被调往八一电影制片厂,并参演由严寄洲、郝光联合执导的英雄虎胆。在这部戏中,她成功地塑造了女特务阿兰这一反面角色,为了诠释好这个角色,她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习惯动作,如嗑瓜子、揪掉假辫子等。
尤其是与曾泰(于洋饰)跳&34伦巴&34的场景,她恰到好处地展现了阿兰复杂的内心世界,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1959年,王晓棠在海鹰中饰演民兵连长玉芳,之后又在碧空雄师(1961)和鄂尔多斯风暴(1962)中出演,进一步巩固了她在影坛的地位。
1963年,王晓棠的表演生涯迎来了巅峰之作——严寄洲导演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在这部影片中,她一人分饰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姐妹金环和银环。
为了完美诠释这两个角色,王晓棠付出了巨大努力她精心设计了两个角色的造型,在语言上更是下足功夫。
她用音笛定出两个角色的音高,相差五度每天早晨,她都会反复练习,以确保能在瞬间切换两个角色的声音这种专业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使她的表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王晓棠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964年,她在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有着出类拔萃的表演,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了第三届&34大众电影百花奖&34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继祝希娟、张瑞芳之后的第三位百花影后。
然而,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颁奖典礼未能如期举行,这成为了王晓棠一生的遗憾。
1942至1949年这段时间,无疑是王晓棠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她凭借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在中国电影史上定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1960年代中后期,政治情况变得复杂,王晓棠因为坚持言出必行而受到了折磨,跌入了人生的低谷。在1964年获得百花奖后,她被派往贵州参加&34四清&34运动。
1965年返回北京后,她被迫撰写了数十份检查,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没有对任何同事进行不实的指责。
1966年,王晓棠被要求脱下军装,成为受半管制的对象。1969年初夏,她与丈夫言小朋被下放到北京怀柔县北台山林场接受劳动改造。
在林场,他们每天都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挖坑、修枝等,常常累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
然而,更大的打击紧随其后。独生子言群年仅13岁,便身患肝炎,不得不寄养在城里的一个远房亲戚家。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他的病情逐渐恶化。
1974年年初,言群被送进医院,但为时已晚。
在儿子言群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懂事地安慰母亲:&34妈妈,我没有让您分心吧?&34他还叮嘱道:&34妈妈,如果您还回林场,您上下工的时候,别一个人走夜路,干活渴了,别喝冰冷的山沟里的水......&34
最后,他无力地拉着王晓棠的手说:&34妈妈,您要多演电影......&34这些话语成为了王晓棠日后重返影坛的动力。
失去爱子的痛苦几乎将王晓棠击垮,但她并没有被悲伤吞噬。在这段艰难时期,她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信。有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她,有孩子自己写信来认她做妈妈,还有工人悄悄塞来装有粮票、油票和钱的信封。
这些善意给了王晓棠莫大的温暖和力量。
面对逆境,王晓棠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她曾言道:&34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经历挫折和困难才能有作为。磨练对人有好处,就如百炼成钢一样。&34
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支撑她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
1973年,王晓棠和丈夫终于平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她仍被八一厂拒绝。然而,在1975年,王晓棠终于成功的重新穿上军装并恢复工作。
然而,重返影坛的道路并不顺利。
1977年,王晓棠成功参演了反映唐山抗震救灾斗争的影片震,饰演了女军医的角色。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影片因故未能与观众见面。
拍摄结束后,王晓棠又因患肝炎住院两年。
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王晓棠气馁。住院期间,她开始尝试创作,动手写起电影文学剧本翔。这部作品后来成为了王晓棠1982年首部自导自演的电影,也是她从演员向导演转型的代表作。
王晓棠的坚韧不拔在她患&34甲状腺机能亢进&34时再次得到体现。面对全麻手术可能影响声音的风险,她决定选择针麻。当医生劝说针麻会很痛时,她坚定地回答:&34针麻清醒,手术中我要说话,我怕坏了嗓子。&34
她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支撑她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随后,王晓棠开始全身心投入导演工作。她执导的追踪李国安(1996)、芬芳誓言(2001)等影片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充分展示了她在幕后的才华。
这一时期的王晓棠,不仅重返了她热爱的银幕,更是开拓了新的艺术领域,实现了自我的突破和成长。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暨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的活动中,王晓棠荣获&34中华影星&34和&34世纪影人&34的称号。能与胡蝶、阮玲玉、周璇等前辈并列,王晓棠感到无比荣幸和感慨。
她说:&34胡蝶、阮玲玉、周璇,都是我妈妈崇拜的偶像啊!我现在排列在她们当中,真是感慨万千,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34。
这些成就和荣誉不仅是对王晓棠艺术生涯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是对她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精神的充分褒奖。
在1988年,王晓棠的事业迎来了新的转折。她被任命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开始涉足影影视管理工作,这既是对她多年来在电影界积累的经验和才能的认可,也为她的职业生涯开辟了新的方向。
四年后的1992年,王晓棠的职业生涯再创新高,她被任命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同年,她还被晋升为少将军衔,成为中国电影界唯一的女将军。
这一系列的晋升不仅体现了上级对王晓棠能力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她从艺术家向管理者的成功转型。
在管理岗位上,王晓棠展现了出色的领导力,八一厂在她接手时所面临的财务困境十分严重,亏损已经高达800多万元,然将亏损扭转为盈利,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到1998年王晓棠离任时,八一厂已拥有600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财务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此外,她还具有远见地为厂里购置了713亩影视基地,为八一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段经历展示了王晓棠多方面的才华和勇于接受挑战、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她的表演、导演和管理才能在每个岗位上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能在镜头前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也能在幕后发挥重要作用。
王晓棠在管理生涯中的出色表现,无疑是她人生的又一个高峰,为她传奇般的一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晓棠,现年88岁,虽历经人生跌宕、起落,但仍精神焕发、思维活跃,充满活力,言语表达清晰明快,展现出非凡的智慧。
王晓棠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她历经事业的辉煌,也遭受政治运动的冲击;她在艺术创作中体验喜悦,也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挣扎。
1992年,她的丈夫言小朋因积劳成疾离世,享年67岁这让王晓棠再次经历了丧亲之痛。
现在的王晓棠是孤身一人,虽然感到孤独,但也并未被悲伤压垮。相反,她将心底最深处的位置永远留给了深爱的家人,这份爱支撑着她继续前行。
她的坚强和乐观,令人钦佩。
回顾王晓棠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杰出艺术家的坚韧、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从“天才小演员”到百花影后,从导演到管理者,她在每个阶段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适应能力。
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王晓棠的人生历程,完美的诠释了何为真正的&34不被悲痛吓倒&34的精神。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
她的人生故事,无疑将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