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相声的,没一个好东西!” 郭德纲当年在台上的一句调侃,如今竟成了网友调侃德云社的扎心注脚。从曹云金 “叛出师门” 到张九南家暴、张云雷调侃汶川地震,再到近期尚九熙控诉何九华 “七年搭档背刺诋毁”,德云社的弟子丑闻如同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这个曾撑起相声半壁江山的金字招牌,规模越做越大,名声却日渐黯淡。当 “墙倒众人推” 的舆论浪潮袭来,德云社到底还能走多远?
一、从 “师徒反目” 到 “搭档互撕”:丑闻连环爆撕开体面外衣德云社的 “裂痕” 早有预兆。2016 年曹云金因收入分配怒怼师门,16 小时微博互撕、晒学费账单、揭内部猫腻,把相声界的师徒恩怨摆上台面。彼时舆论大多站在德云社这边,骂曹云金 “欺师灭祖”,可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丑闻让网友看清:问题或许不止在 “叛逆弟子”。
2022 年张九南被前妻控诉 “婚内出轨 + 家暴”,事业一落千丈;张云雷在专场拿汶川地震调侃,用国难当笑料,被官媒点名批评;陈霄华酒后涉嫌猥亵被抓,德云社光速辞退却难掩管理失职。而最近的 “熙华裂穴” 更是把内部矛盾摆到阳光下:尚九熙发文称七年搭档何九华早已暗中勾结秦霄贤,为 “攀高枝” 刻意疏远,甚至直播时说 “烫他脑袋” 的羞辱言论。七年情谊抵不过流量诱惑,相声圈的 “江湖道义” 成了笑话。
这些丑闻的背后,是德云社从 “相声班社” 到 “流量帝国” 的转型阵痛。巅峰时期的德云社,岳云鹏演唱会座无虚席,张云雷唱《探清水河》台下荧光棒齐挥,弟子们成了饭圈追捧的 “爱豆”,可 “艺德” 却被抛在了脑后。
为了维持热度,德云社每年安排超 200 场巡演,老段子重复率高达 70%,新作品匮乏到观众能提前背词;为了捧流量,资源向秦霄贤等 “颜值派” 倾斜,基本功扎实的演员却难有出头之日。何九华抛弃尚九熙选择秦霄贤,本质上是 “流量至上” 价值观的必然 —— 在数据为王的时代,七年默契不如顶流搭档的曝光量。更讽刺的是,秦霄贤还被前女友控诉 “打胎两次 + 脚踏两条船”,这样的 “顶流” 被力捧,难怪网友质疑:德云社的 “德” 字,到底还发不发音?
三、家族式管理的死穴:规矩只管 “听话的人”,漏洞藏不住私心德云社的管理问题,在丑闻频发后暴露无遗。表面上有 “云鹤九霄龙腾四海” 的排辈规矩,有 “学艺先学德” 的师门训诫,可实际上更像 “家族企业”:郭德纲掌控核心资源,妻子王惠管财务,亲戚担任要职,外人难触核心。这种模式下,“规矩” 成了选择性执行的工具 —— 听话的弟子被力捧,敢提意见的被边缘化,出了问题先 “甩锅” 再 “切割”。
陈霄华出事时,德云社第一时间辞退撇清关系,却不反思为何演员能酒后失德;何九华背刺搭档,内部调节无果,反而让挑事者回归舞台。尚九熙那句 “有些规矩,只约束听话的人”,道破了内部管理的混乱:没有制度化的约束,全靠 “人情世故” 和 “师父威严” 维系,一旦人心散了,大厦便会倾塌。
四、观众的审美疲劳:当相声成了 “饭圈狂欢”,谁还在听 “活儿”?更致命的是,德云社正在失去 “相声初心”。老观众怀念的是小剧场里 “说学逗唱” 的扎实功夫,是《扒马褂》《报菜名》的经典演绎;可现在的德云社舞台,更像粉丝见面会 —— 演员念粉丝来信、唱流行歌、玩网络梗,基本功却越来越糙。有观众吐槽:“现在听德云社,还不如听脱口秀有梗,至少人家不拿伦理哏当卖点。”
高密度巡演消耗着创作力,流量绑架着内容导向,年轻观众因 “饭圈化” 反感,老观众因 “没新活” 流失。当岳云鹏的春晚小品被骂 “尬笑”,当张云雷的新段子全是老包袱,德云社的 “内容护城河” 早已失守。
结语:是 “渡劫” 还是 “落幕”?德云社该找回丢了的 “德”从曹云金到尚九熙,德云社的每一次风波都在提醒:相声可以娱乐,但不能无底线;弟子可以走红,但不能失德行;班社可以商业化,但不能丢了 “学艺先学德” 的根。如今的德云社,与其忙着公关灭火、力捧流量,不如沉下心整顿内部:建立制度化的艺德考核,回归 “内容为王” 的创作初心,让 “德” 字不再是招牌上的装饰,而是每个弟子的行为准则。
毕竟,观众爱的从来不是 “德云社” 这三个字,而是能让人笑中带暖、守着底线的相声。若连这点都守不住,再大的商业帝国,也终会在 “墙倒众人推” 的浪潮中崩塌。
互动话题:你觉得德云社的问题出在哪?还能回到巅峰吗?评论区聊聊~
#德云社丑闻连环爆 #相声圈乱象 #流量时代的艺德拷问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