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城,一个在天津相声圈混得风生水起的“另类班主”,自个儿打着“极品相声帮”的旗号,在网络上说相、评人、怼前辈,一副“有胆量就有话语权”的劲头。
按行内的辈分来讲,他是魏文华的弟子——魏是天津女相声名家,在圈子里也算有几分江湖地位。
但最近这位钱班主,在一场直播中又放话了,直接点名马志明,说得还挺分门别类:“马大河(他给马志明起的外号)老师快板最好,其次是白派京韵,最差是相声。”
听到这话,不少人差点当场喷茶。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把话捋顺点。
马志明是谁?
那可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亲儿子,宝字辈的正经代表人物。从小跟着老爷子一对一教学,南郊下放七年,白天干活晚上学活,日子苦,但底子厚。他自己说,那七年相当于读了个“马家相声大专班”,教得严不严你说?
不仅如此,马志明还拜过侯宝林为师,这得是双保险了吧?侯老当年还专门点拨他:“你嗓子不是特别好,但有韵味,京韵白派你可以练练。”于是马志明才开始接触白派大鼓、麒派京剧。
至于快板,那更不用说。他师从王凤山,王派快板的创始人——这位可是从马三立那代人就开始传承交往的人物。王凤山是马志明大师哥马六甲的师父,也算马家的半个“宗亲”。马志明跟他学快板,真不是玩票。
这么一串师承下来,快板、京韵、相声,马志明都不算漏。可偏偏,钱城来了句:“最差的是相声。”这话一出口,不炸锅才怪。
那钱城到底是“说实话”,还是“挑事”?咱细看他直播原话。
他说:“马大河老师,作为相声教科书,他是合格的。”
又说:“快板最好,白派京韵也行,相声最差。”
这两句话,听着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
要我说,这不是打脸,这是先给了糖,再递刀。你说一个人“是教科书”,紧跟着说他“最差”?那这本书是不是应该回炉重写?哪有这样夸人的?
更绝的是,他这套说辞,摆明了不是第一次。早些时候他在自家园子说《大河传》,就打着“还原真实马志明”的旗号。你说还原吧,可嘴上马大河马大河地叫,听着就有点玩梗不尊重的意思。
搭档隋意倒是出来圆场,说了句:“人性是另外一个方面。”这句话可圈可点,一语双关。看似调和,实则撇清责任:“我们说人好坏,是说人性,不是说业务。”潜台词是——你要是觉得我们说得过了,那是你不懂“人性”。
但你别说,钱城这番话虽然不合江湖礼数,却并不是纯粹瞎说。
马志明的快板,《百鸟朝凤》《百善图》,的确是有看头的。节奏稳、气口顺,口技也不差。他的京韵白派,虽然不是原教旨,但也能拿得出手,尤其在嗓子不是强项的情况下,玩出风味,算不容易。
反倒是相声——怎么说呢?
不少年轻观众确实觉得,马志明的包袱略显老套,节奏偏慢,尤其是跟当下互联网段子手比,少了点“流量气质”。这就是代沟,不是技艺的问题,是接受度的问题。
钱城是懂这个的。他知道现在的观众吃什么菜,于是话就冲着“刺激点”去了,说你最差是相声。这话本身就是要引流的,他说完自己都笑了,知道这句才是金句。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了。
你说实话没问题,你挑战前辈也没问题,但你不能一边喊“尊重传统”,一边把人家“传统代表”往下踩。你说马志明是“王派真传”,又说“最差是相声”,你这是在给王派和马派贴牌子还是拆牌子?
而且钱城自己也是靠传统相声起家的,玩的是包袱、唱段、顺口溜。他这波“打前人”的操作,很像是一种“自我更新的宣言”,但问题是,你要“更新”就得拿出作品来证明,而不是靠嘴炮立新权威。
说得直白点,这事儿放在二十年前,算是“犯了大不敬”;现在放在流量时代,倒成了“有梗敢说”。但这真的是相声圈该走的路吗?你可以调侃,但不能断代;你可以批评,但别断人香火。
马志明,论传承、论作品、论功底,在津味相声中绝对是牌面。
钱城,论表达、论话术、论蹭热度,也真是个“整活高手”。
这事到底是“说真话”,还是“挑事”,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看。站在年轻观众那边,会觉得痛快;站在传统角度,会觉得刺耳。
钱城的话确实“有话题”,但如果真想“改朝换代”,别光靠嘴,得拿作品站上舞台。
现在你说,马志明相声最差,这话你信吗?你服吗?欢迎评论区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