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编辑 春秋玉史
——·前言·——
张树林,这个以挑战“封建迷信”为名的网红,曾因大胆行为吸引了无数眼球。砸神像、睡坟地,他的每一次极限挑战都将“迷信”二字深深烙印在公众的心中。他的走红,正是因为迷信文化在许多人心中的根深蒂固。张树林越是挑战这些禁忌,他的流量就越高。直到2024年,他从网络消失一阵后,再次出现时,仿佛变了个人。此时的他,面色苍白,眼神疲惫,网友们纷纷用“印堂发黑”来形容他——这可是一位曾经的大胆反迷信代表。
一年前,张树林还在镜头前充满活力,称自己是“全网最硬八字”,信誓旦旦要挑战各种迷信,但如今的他面容憔悴,精神状态急剧下滑。这一变化引发了外界的好奇和疑问,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些他所挑战的迷信说法,是否真如传闻般充满蹊跷?
一切的起点,其实并不神秘。张树林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个灵异事件,而是一场流量和市场需求的博弈。他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短视频博主,签约在“差点红传媒”这一MCN机构下。最初,他的视频内容包括搞笑段子和恶搞实验,但播放量始终未能突破瓶颈,直到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挑战灵异禁忌。
这场内容创意的转折出现在一次直播中,张树林在直播中注销了一个拥有70万粉丝的账号,令不少网友围观,这一举动让他首次获得了真正的关注。张树林意识到,若要脱颖而出,单纯搞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极端,吸引更多眼球。
于是,他瞄准了“灵异禁忌”这一热点。这个领域不仅有现成的故事,还能迅速引发舆论和话题。第一个挑战场地选定了“封门村”,这座早已被网络炒作和节目重复消费的“鬼村”。村中的传说说,谁坐上那把太师椅,谁就会倒霉。张树林不仅坐上了椅子,还拍摄了一段自己在椅子上睡觉的视频上传网络。视频迅速走红,他也立起了“反迷信斗士”的人设——一个不怕鬼、不信邪的“真理先锋”。
然而,所有的挑战和表现,背后都藏着精心的内容策略。他并不是真的想破除迷信,而是将迷信当作素材,用挑战和冒险来吸引猎奇心态的观众。这种“演绎”式的迷信辩驳,一次次刺激观众的好奇心,从而维持了流量的稳定增长。他还采取了“评论区点菜”模式,让粉丝推荐灵异地点进行实地挑战,进一步将观众变成了内容的合伙人。
其实,张树林所挑战的并不是鬼怪和迷信,而是观众的心理底线与算法的热度机制。他深知,只有不断提供极限刺激,才能维持流量。因此,他的挑战越来越极端:清明节穿寿衣睡在坟地,午夜十字路口吃香灰拌饭,甚至为自己和纸人办冥婚。这些行为逐渐偏激,但每当观众适应了其中的刺激,他便迅速推出下一个更极端的挑战,以此保持热度。
然而,随着挑战的加码,问题也悄然而至。观众的猎奇心没有尽头,张树林若想继续保持关注度,只能不断突破底线。最终,他做出了一个极为激烈的举动——砸了一尊开过光的神像。这一次,挑战的不是虚构的鬼怪,而是真实信仰背后的信众。许多人认为,张树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反迷信”,而是有意冒犯宗教信仰,激起了真实世界中的冲突。
从此,张树林不仅是网络主播,更成了极端反应的焦点。网上传出有人开价60万要“教训”他,虽然真假难辨,但他确实开始感到害怕了。同时,由于长期在荒郊野外和废弃建筑中拍摄,作息极为不规律,压力积累,他的身体健康急剧下降。长期的失眠、精神压力和强烈的情绪波动让他渐渐变得消瘦、反应迟缓。
他那曾经极具吸引力的“强人设”也开始无法支撑。他在观众面前的“疯”劲愈演愈烈,但背后的他却在慢慢崩溃。外界只看到了张树林的表面狂热,未曾意识到他的精神和身体早已接近极限。
2024年6月,张树林突然发布视频宣布“退网”。视频没有太多解释,只简单地说:“身体抱恙,师傅说不让我玩了。”此时的他面容憔悴,完全不似曾经那个在荒野深夜挑战神灵的狠人。他口中提到的“师傅”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而他这句话既没有明确表态信与不信,反而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一个月后,张树林复出,脸色更加苍白,身体明显虚弱。尽管如此,他的流量再次爆发,网上也随之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他“遭报应”,认为他对神灵的挑战终于迎来了报应;另一派则认为他是因为过度劳累、压力过大,导致身体和精神崩溃。无论哪种解释,最终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张树林不得不表现出“被反噬”的样子,否则他先前的挑战将失去意义。
张树林也深知这一点,他不能直接承认身体崩溃,否则他精心打造的“全网最硬人设”将完全崩塌。于是,他通过“师傅说”这一模糊的说法,既保持了悬念,也能维持角色。
张树林并不是唯一一个走上这条道路的博主。他的前辈阴九华,也曾挑战过佛像,甚至自制生辰八字咒语,最后真的遭遇了不幸消失几年,重新回归时转型成为佛教信徒。
如今的张树林,显然已发生了变化。他依然在做挑战类内容,但言辞变得更加谨慎。常常强调“尊重传统”与“不是恶意”等字眼,态度比之前更为温和。甚至有媒体拍到他穿道袍、戴玉器,整个人看起来与从前完全不同。他并没有成功击碎迷信,反而成为了新一代迷信故事的一部分。
这场“反迷信秀”,最终把他自己推向了另一个神秘的叙事中。真正反噬他的,不是神像、不是诅咒,而是那套充满挑战的流量机制。他曾以为自己能够掌控这一切,但最终,他成了流量机制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