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部电影能让多少人坐不住?
最近这部《南京照相馆》一经登场就勾住了不少人,短短几天票房就破了亿,观众们看完纷纷落泪。
可就在这时,一群奇怪的声音冒了出来,他们集体行动,像是收到了什么指令一样,开始 疯狂抹黑这部电影。
这背后到底是谁在操盘?
《南京照相馆》爆火后遭抹黑,背后黑手究竟是谁?
今年暑期档电影市场的整体表现,用 “低迷”二字形容毫不为过。
不过,在这略显黯淡的大盘之下,一匹黑马却强势杀出,它就是 《南京照相馆》。
影片上映仅仅两周,票房成绩便一路狂飙,突破了 18亿大关,观影人次更是达到了恐怖的 五千万人。
这样的成绩,别说在电影市场低迷的今年,就连往年也是排的上号的。
要说《南京照相馆》为什么能在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主要还是因为这部影片能够引起广大网友的共鸣。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期,一群手无寸铁的百姓为躲避日军暴行,躲到一家照相馆内。
谁料,他们竟意外在照相馆印刷出了日本人暴行的铁证。
于是,这群百姓便不顾自身安危,全力保存下了这些珍贵的底片。
整部影片叙事流畅,没有过度聚焦于受害者的悲惨遭遇,也没有刻意渲染暴力场景,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还原那段沉重的历史上。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部旨在铭记历史、传递正义的电影,却在爆火之后,遭遇了 接二连三的恶意抹黑。
首当其冲的,是一位名为 “鸦王说”的短视频博主。
他在网络上公然发表荒谬言论,声称自己看电影只是为了娱乐放松,不是为了记住仇恨,甚至还大放厥词道,除非有人给他 一万块,否则他绝对不会去看《南京照相馆》。
紧接着,他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日本对中国多么多么友好,不断地劝国人放下“仇恨”,要友好地对待日本人。
到了视频结尾,这位博主似乎也被自己的这一套“歪理邪说”所打动,情绪愈发激动,竟然宣称: 如果人们了解这段历史后,内心产生仇恨,那么这个历史 “不学也罢”。
这番言论,直接点燃了网友们心中的怒火,纷纷在评论区留言:
“你全篇的主要意思就是放下,但是我们凭什么替我们的祖先原谅他们?”
“真的是有一种巴掌扇不进屏幕的无力感!”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即便遭到大批网友批判,这位博主依旧不知悔改,反倒阴阳怪气地发布了一条 “道歉”视频。
在视频中,他表面上假意认错,实际上却话里话外嘲讽那些批评他的人是 “獐头鼠目之辈”。
同时,他还故意“恳求”全国“13亿人口”都带着亲朋好友去观看《南京照相馆》和《731》这两部电影,直到把它们刷成全球票房第一,这样国人看完之后直接就: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解放天性就对了”
在整个视频里,他还不断用手指着屏幕,宣泄着内心的不满和傲慢。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发这条道歉视频的真实目的并非是支持电影,而是在故意捣乱。
“有预谋的抹黑”
除了“鸦王说”这样的跳梁小丑之外,最近在各个平台上,还涌现出了许多类似 “电影不适合小孩子看”“电影院孩子太多很吵”等看似无关痛痒,实则 别有用心的文案。
这些文案的出现绝非偶然,背后很明显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抹黑行动。
就在前天,有一位网友爆料,自己无意间被拉进一个群。
起初,她以为这只是一个关于日式料理的交流群,可进群后却发现,群里的内容竟是让人在各个平台发布《南京照相馆》的负面评论。
而且还 明码标价,发一条黑评能给两三块钱,互动量越高,得到的钱就越多。
这位网友当时就觉得心里不适,为了区区一点蝇头小利,就昧着良心去抹黑一部还原历史真相的电影,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
于是,她果断退出群聊,并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公之于众。
从网友的爆料中,我们不难看出,确实有人在背后精心策划了这场抹黑行动。
他们企图通过在网络上散布大量负面言论,误导公众的认知,从而影响电影的口碑和票房。
那么,到底是谁在背后操纵这一切?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追求所谓的 “流量”,所以故意发视频唱反调,以引起网友们的注意。
另外,这或许也是某些别有用心之人蓄意为之的。
他们想要通过抹黑此类反映历史真相的影片,来动摇和淡化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从而达到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再加上日本国内本就存在一部分势力,想要 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而《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上映,无疑是对那些企图否认历史的人的一记重击。
他们害怕真相被更多人知道,害怕自己的谎言被戳破,所以才会想方设法抹黑这部电影。
再就是一些业内人士可能看到《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票房太高,眼红了。
毕竟电影市场可是一块大蛋糕,任何资本都想要来啃一口。
如果这类具有深刻内涵和强大号召力的国产历史题材电影崛起,很有可能就会抢占他们在电影市场的份额,影响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才会不惜采取下作手段抹黑。
结语
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容易利用网络的便捷性, 编造谎言、带偏节奏。
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对于那些看似合理、实则包藏祸心的言论,要仔细甄别。
参考资料
文案内容和图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