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管虎、费振翔执导,朱一龙、吴磊、倪妮等主演的京产电影《东极岛》将于8月8日全国公映。该片点映期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尤其是片中来自浙江舟山群岛的真实海景、岛上搭建的民居、连绵起伏的野草、漂浮的云彩和低空盘旋的海鸥,一下子把观众带入到83年前那场充满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救援之中去。
于飞(前排左三)和北京爱乐合唱团一起工作
吟唱《东极谣》从“小孩洞”受到启发
于飞此前担任过多部电影的音乐监制,她合作的对象包括管虎、陈可辛、韩延、邓超等,作品包括《酱园弄·悬案》《动物世界》《滚蛋吧!肿瘤君》等,在圈内颇受好评。2025年,她在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中担任音乐监制,这部影片叙事体量庞大并带有浓厚的年代感,于飞大胆地将杜比全景声技术融入影片中,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听觉体验。《八佰》也成为了她的代表作之一。
“这几年我时常制作战争题材的片子,从《八佰》到《金刚川》再到《我和我的父辈》中的‘乘风’片段,如何超越自己,成了做《东极岛》时最困扰我的地方。”于飞坦言,《东极岛》早在剧本创作期间,管虎和费振翔两位导演就要求她先做出一首岛上渔民的小调,“他们要求曲子是空灵的,是能揭示灵魂的,并有一些女性色彩。”于飞接下任务后,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从当年藏英军的一个山洞“小孩洞”里受到了启发(这个洞特别小,只能藏得下小孩,故被当地人称为“小孩洞”),洞里的混响效果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利用天然的混响制造出和声重叠的效果。”
最终,呈现在影片中的就是观众反复听到的吟唱《东极谣》,歌词由陈舒创作,“万物洪荒,先有了天哦,天上落雨,便有了地啊,日升日落,它望着海啊,潮涨潮落,就生出了岛”。这个余音绕梁、充满咏叹意味的吟唱从拍摄期就伴随着剧组人员,一直延续到了剪辑阶段,最后也出现在了成片里。
于飞团队在伦敦为《东极岛》录制配乐
谭维维不到24小时录制完成歌曲
在于飞看来,《东极岛》里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质朴,“因为这代表着朴实善良的中国人,‘里斯本丸’号客货轮上的音乐则充满了金属感,和岛上的音乐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此外,片中英军纽曼和吴磊饰演的阿荡两人虽然相识很短,但很快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于飞在不少片段里都使用了抒情的音乐来代替台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于飞把开篇女声吟唱的旋律发展出来,最终成为了影片的主旋律,“它不是一首传统的流行音乐,但它是最符合这部电影情绪的歌。”在影片结尾,面对“千帆竞发”的渔民救援船队,于飞团队希望在影片情绪上能燃起来,将片中阿赑(朱一龙饰)、阿荡和阿花(倪妮饰)等人从一开始平静被打破后一忍再忍,到最后目睹了日军暴行后揭竿而起的反抗过程展现出来,于飞在这个段落推出由谭维维演唱的《东极谣》,并搭配小朋友们的合唱,让一股浩然之气充溢于天地之间,也表达了不屈的民族精神传承,“片中所有音乐都是跟着故事来发展的,这首歌对气息的要求很高,要在一个音上做各种渐强渐弱的变奏,难度很大。”于飞透露,《东极谣》这首歌同时还有一个方言版本,谭维维全身心投入,从接到这首歌到录制完成只用了不到24小时。
音乐团队235人完成跨国合作
《东极岛》配乐由冰岛作曲家艾特利·奥瓦逊创作,并在北京、布达佩斯和伦敦艾比路录音棚(该棚曾为甲壳虫乐队、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录音而闻名于世)录制完成,北京团队负责民族乐器录制,布达佩斯团队负责声场录制,伦敦团队则负责大场面的音乐录制,整个演奏加创作团队人数高达235人。“感谢整个音乐团队,感谢导演、制片人和投资方的支持,让我们能有机会用音乐为这部片子添彩并送给每一位有血性的中国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于飞说。
对于飞来说,本片音乐上最大的挑战来自最后15分钟的海战,“这是我参与过的战争电影中最长的一段。”她透露,早在贴参考音乐的时候,她就意识到,如果整个段落不停渲染音乐,观众一定会有疲劳感,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段落动态来设计。“每个段落的情绪都很重要,要把不同的情绪起伏都安排好,不要让观众觉得累,这需要经验和大量的测试。”于飞说,这个长段落主要是利用鼓声来控制心理节奏,“可以说,我把之前做战争片的经验都应用在了里面。”
于飞告诉记者,自己每次接到新作品,都会当作最后一部作品来做,会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完美。她要求自己的每部作品在创作理念和技术上都要有所突破,“每一次看到片尾字幕上音乐部门满满一屏的名单,就觉得所有努力付出都是值得的。”她透露,自己的下一部作品是由易中天编剧的动画片《三国的星空》,“这是一次新的挑战,我希望能有新的突破”。
记者:王金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