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消失在观众的日常谈资里,康辉在追踪新闻焦点时逐渐隐于幕后,欧阳夏丹也极少露脸,央视主持新旧更迭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有新人能在这个舞台上搅起点水花吗?观众打量了许多年,才把“小董卿”这顶帽子,扣在了李七月头上。
她是谁?大部分人只记得在寻亲节目《等着我》中,她站在聚光灯下,温柔问话,流畅推进,姿态总不凌驾于嘉宾之上。这两年她突然淡出,大家不仅一头雾水,还有点纳闷。
从泥土里长出的新星
1987年,李七月生于哈尔滨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父母本分踏实,从小她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一次临危受命的校园主持经历,让她头一回感受到话筒的魔力,循着这盏被点亮的灯,她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甜美的外形加上骨子里的勤奋,毕业后她顺利进了辽宁电视台, 初出茅庐的青涩难免,面对采访对象的沉默,她曾尴尬到脸红,但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让她逮着前辈虚心请教,愣是把新闻主播这碗饭端稳了。
董卿一句金口,敲开央视门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1年,她站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舞台,挑战一个极其考验功底的环节:三分钟即兴解读古诗意境,她的表现如行云流水,不仅赢得优秀奖,更关键的是,获得了评委席上董卿的公开赞许。
董卿一句分量十足的“金口玉言”,像一把钥匙,为她推开了通往央视的大门。这不仅是荣誉,更是实力被认可的信号,预示着一个更大的舞台正在向她招手。
跋山涉水磨砺出的真诚
然而,进入央视并非一步登天,她被分配的第一个岗位,是《远方的家》栏目的出镜记者,这份工作彻底剥离了主播的光环,取而代之的是肩上沉重的设备,和脚下漫长的跋山涉水。风吹日晒,几年跑下来,白净的姑娘脸上多了几分风霜,肤色也变得黝黑。
她走过了上千个县城与乡村,许多地方都是地图上都难寻的角落。正是这段扎根基层的经历,让她学会了如何与最淳朴的百姓打交道。看到老人干活,她会顺手搭一把。老乡端来粗茶淡饭,她从不挑剔,吃得津津有味。这份从泥土里汲取到的真诚与质朴,成了她日后最宝贵的财富。
共情能力
这份宝贵的财富,在2018年她接手寻亲节目《等着我》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她一登场,没有浓妆艳抹,一身素衣,像邻家姐姐般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主持这档节目,需要极强的共情能力和情绪控制力。
镜头前,失散多年的亲人相拥而泣,苦寻无果的家庭肝肠寸断。李七月常常是镜头一转开,自己的眼泪就夺眶而出,但她必须迅速擦干,转回头用最沉稳有力的语言去抚慰当事人。她会为生病遭罪的孩子蹲下身子,轻声细语,说着说着自己也泣不成声。
这份发自肺腑的真情无法伪装,她就像一个共感力极强的容器,承接着一个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再将其沉甸甸的爱传递出去,观众记住了这个爱流泪的主持人,她也在这档节目里找到了情感的归宿。
人尽其才
事业看似蒸蒸日上,她却再次选择挑战,2019年,她重返主持人大赛舞台,这一次更加沉稳老练,在文艺类选手中一路领先,甚至在董卿亲自出题的环节也毫不逊色,最终稳稳拿下一个铜奖。
所有人都认为,经过这次“再认证”,她在央视的核心舞台该有一席之地了,可谁知,载誉归来后,怪事发生了。李七月的身影,渐渐从《等着我》的大演播室里淡出,转而出现在了农业农村频道(CCTV-17),喜欢她的观众懵了。
网上传言四起,从“不懂人情世故”到“得罪了人”,甚至“落毛的凤凰不如鸡”的说法都冒了出来,在外界看来,一个两次在大赛中证明自己、手握王牌节目、观众缘极佳的主持人,突然被调离闪亮的舞台,转到一个相对边缘的农业频道去干农活、穿雨鞋,无论如何都像是一次“下放”。
人们习惯了用离聚光灯的远近,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从这个角度看,李七月的职业轨迹无疑是一次“降级”,但事情的另一面,或许更为真实。在央视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里,评价体系远比外界想象的复杂。
不是所有人都挤在新闻联播的演播厅才算成功,不同的频道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也需要不同特质的人才。
让她去农业农村频道扛大梁,真的是一次“发配”吗?恐怕台里自有更深远的考量。放眼整个央视,还有谁比李七月更适合这个位置?她有长达数年在《远方的家》一脚泥一脚水跑基层的经历,能真心实意地和农村大叔大婶说到一块儿去。
这份在泥土里锤炼出的亲和力与洞察力,是任何科班出身、常年待在演播室的主持人所不具备的,让她去最需要她、也最适合她的地方,分明是人尽其才。
到了农业频道,过去那个“小董卿”的光环渐渐褪去,李七月自己似乎也更自在了,她把心思全沉浸在这片土地里:如何把最新的惠农政策,用田间地头的老汉都能听懂的大白话讲明白?如何把农业新科技和养殖好方法,说得生动有效?她那身跑基层的本事,此刻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更可贵的是,她尊重土地里长出来的经验,听说哪个老把式有绝活,会真的去刨根问底,请教专家验证后,才敢在节目里推广,她不再站在最耀眼的舞台中央,却拥有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那个在《等着我》里为别人的悲欢流泪的她,如今正用自己的专业,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解决着最实际的问题。
当然,李七月并未与公众隔绝,在短视频平台,她是一个拥有数十万粉丝的博主,会分享工作日常,也会记录生活中的感动,不久前,她发布了一条与分别22年的老同学重逢、一同探望初中班主任的视频,画面温馨动人。
她还曾晒出爷爷为她手写的日记,分享童年的美好,这些内容,让她从一个被符号化的“央视主持人”,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沛的普通人,回头再看李七月的选择,或许并非外界揣测的被动承受。无论是坚守在农业频道,还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都透露出一种清醒的自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