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西游记》的拍摄筹备开始,杨洁导演面临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挑选女儿国国王这一角色的演员。在最初的选角计划中,杨春霞被考虑为人选,她已经确定饰演“白骨精”。然而,随着拍摄进展,杨洁逐渐意识到这个选择并不合适,原因是什么呢?
在《西游记》原著中,女儿国国王的容貌有着清晰的描述,“眉如翠羽,肌似羊脂”,更被誉为“昭君美貌,赛过西施”。这种端庄与柔美并存的古典气质,和杨春霞的形象不太相符。杨春霞五官较为锐利,眼神中带着一股英气,这种形象十分适合她饰演“白骨精”那种狡猾与狠厉的角色。若让她同时承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杨洁担心观众会受到“白骨精”形象的影响,无法信服她所饰演的女儿国国王。“妖邪鬼魅和帝王气质,一个人演,观众会产生很大的反差”,杨洁后来在访谈中解释道。
除了形象问题,杨春霞的表演风格也与角色要求有些不符。女儿国国王不仅需要绝世美貌,更需拥有高贵的威仪与柔情的内心。杨春霞的表演常常外放,情感张力强烈,适合展现复杂的角色,而女儿国国王则要求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杨洁反复翻阅杨春霞的过往作品,最终遗憾地放弃了这个选择,重新寻找适合的演员。
就在此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杨洁找到了心仪的朱琳。那是1985年一个春日下午,杨洁在办公室整理过期杂志,无意间翻到一本《大众电影》,封面上朱琳那清新脱俗的容颜瞬间吸引了她。朱琳留着利落的短发,鹅蛋脸线条柔和,眼神清澈而沉静,嘴角微微上扬,既有书生气,又不失女性柔美。杨洁当即决定联系朱琳,三天后,朱琳便应邀来到剧组试镜。初见唐僧的场景,朱琳通过细腻的眼神转变,将女儿国国王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站在那里,仿佛从书里走出来的国王”,杨洁看完后对副导演说。
朱琳的气质与女儿国国王的完美契合并非偶然。她生长在北京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浸润在书香之中,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并反复品读《红楼梦》《牡丹亭》等古典文学作品。除却书籍,朱琳还一直从事各种运动,8岁开始学习舞蹈,中学时加入体操队,后又爱上篮球,这些经历让她不仅拥有温婉的女性气质,也具有灵动的肢体协调性和力量感。18岁那年,朱琳进入北京通讯兵文工团,成为舞蹈演员,日复一日的训练使她养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复员后,朱琳进入了国家医学科学院工作,但这段经历也为她积累了丰富的观察力和生活素材。通过这些积淀,朱琳在后来饰演女儿国国王时,展现出了细腻的演技。
拍摄《西游记》时,朱琳对角色的打磨极为细致。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她在演绎唐僧的初遇时,设计了轻轻拨弄发丝的动作,既显现少女的羞涩,又不失国王的端庄;与唐僧独处时,朱琳的眼神透着温柔,又在唐僧察觉时迅速移开,完美传递了爱而不得的克制情感。她为了展现国王的威仪,还请教了戏曲老师,学习台步和手势。她的步伐沉稳,每个动作都透着力量。尤其是在宴请唐僧的戏份中,朱琳端起酒杯的举止展现了她深厚的演技功底,手指捏杯、手腕微抬,既显礼仪又暗藏特殊关照,这个细节被杨洁誉为“神来之笔”。
《西游记》播出后,朱琳的女儿国国王形象成为了经典,她的演绎被观众奉为最打动人心的部分。而赵丽颖在影版《西游记之女儿国》中的演绎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尽管该电影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与朱琳的经典版本相比,差异明显。从外形上看,朱琳的圆润鹅蛋脸,符合传统美学标准,而赵丽颖则呈现出更多的“娃娃脸”特质,面部轮廓与原著中的“昭君美貌”稍有差距。在气质方面,朱琳展现出端庄与威仪的自然融合,表现出强大的国王气场。而赵丽颖则更多呈现活泼、俏皮的一面,尽管新意十足,却少了原著角色的那份从容与厚重。
即便时光流逝,朱琳如今已年过七十,但她依旧保持着优雅的姿态,常出现在文化讲座中,谈及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她鲜少参与综艺节目,也不刻意营销自己的经典角色,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朱琳的演艺心得总是让人深思:“要演好一个角色,首先要懂得她的内心。”她对表演的理解,简洁却深刻,正是她成就经典的秘诀。
岁月如歌,朱琳的经典女儿国国王依旧历久弥新,留下的影像和情感依旧打动着无数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