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央视完结的《以法之名》不仅反映了现实的诸多面貌,也为正义献上了一曲激昂的赞歌,展现了人性在法律与情感的冲突中如何坚守。近年来,法治题材剧集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尤其是《以法之名》,以其犀利的“刀刃向内”叙事手法、紧凑的节奏和细腻的笔触,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正邪较量与法治捍卫的图景,给法治题材创作带来了浓厚的一笔。由傅东育、郑世龙执导,张译、李光洁、蒋欣等人领衔主演的这部剧,讲述了检察侦查领域中的严峻斗争,展现了法治建设的复杂现实。这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法治剧,它的叙事深度超越了常规的叙述框架,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 一、破冰叙事:法治中的正义
与《狂飙》与《人民的名义》相比,《以法之名》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不同于《狂飙》的“双时空叙事”以及《人民的名义》的“高层生态叙事”,本剧采用了更加直接的现实主义视角,填补了法治题材叙事的空白。剧集以其鲜明的视角、大胆的选题和精心的制作,将检察侦查领域的复杂性和挑战呈现给观众,也促使大家对于法治与人性、现实与艺术展开深刻思考。
《以法之名》首次将焦点聚焦于司法乱象的惩治与司法公正的维护,故事从海东省检察院复查“万氏集团涉黑案”切入,案件表面看似普通,但随着深入调查,逐渐揭开层层黑幕,最终牵出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剧中的“刀刃向内”叙事让观众感受到正义之路的崎岖与艰难,甚至连司法人员在捍卫正义时也可能迷失方向。
悬疑手法的运用堪称该剧的一大亮点。开篇便是一场令人震撼的法庭戏:黑帮老大万海当庭翻供,指控公检法系统陷害自己。紧接着,检察官乔振兴的“自杀”事件与背后的“保护伞”嫌疑,以及神秘举报信将李人骏牵连其中,每一个情节转折都紧扣观众的好奇心,令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真相。
与一般的悬疑剧依赖惊悚气氛不同,《以法之名》的悬念来源于司法系统的严谨规则与人物的真实情感。剧中的每一个案件、每一次侦查,带给观众的都不仅是紧张的剧情,更是对于检察工作流程与挑战的深刻理解。比如,洪亮和郑雅萍在办案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司法人员徇私枉法的线索,最终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揭露了深藏的黑恶势力和职务犯罪。
### 二、人物塑造:法与情中的人性探寻
该剧中人物的复杂性正是其现实主义美学的精髓所在。洪亮作为当代法治精神的具象化身,突破了传统检察官的光环形象。这个面对高薪诱惑的检察官,在剧中初登场时显得有些“蔫”,被世俗关系困扰的中年男性形象十分鲜活。可是,当他深入复查万海案件时,面对昔日同窗李人骏的背叛,他又展现了职场中敏锐的专业判断力与锐气,最终揭开了13年前的一桩案件真相。这种“外圆内方”的设定,不仅展现了法治工作者在坚守信念与生活困境中的抉择,也深刻体现了法治进步的意义。
反派角色的塑造突破了简单的善恶对立,尤其是万海的翻供不仅是对司法公正的挑衅,也是一种对权力庇护的绝望反抗。而谢鸿飞这个人物,收受贿赂,却能引用法律条文为自己辩护,令人为之心寒。更有李人骏这个人物,他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却在现实的压力下逐渐迷失自我,表现出复杂的内心世界。张文菁在法庭上那句“万海无罪”的喊声,将律师的职业坚守与司法腐败的对立推向高潮。这些人物塑造不仅增强了剧集的层次感,还让我们看到了法治剧中的人性深度。
### 三、社会镜像:虚构艺术中的现实映射
《以法之名》的播出恰逢最高检检察侦查厅挂牌成立,这一巧合使得这部剧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共振,成为观察中国司法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样本。剧中展现的检察侦查职能与现实中的职能改革相呼应,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创作的层面,而成为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此外,剧中乔振兴的家庭遭遇成为了观众共情的焦点。乔振兴的悲剧并非仅仅是个别案件,而是法治剧向我们展示的一种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刻关注与映射。正是这类对个体命运的刻画,使得法治剧的感染力得以提升,也让我们更加认同“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一原则。
总结来看,《以法之名》远远超出了普通法治剧的范畴,既是中国法治进程的一面镜子,也是一部对司法公正深情解读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叙事、复杂的人物塑造与真实的社会镜像,唤起了观众对法治与正义的深刻思考。在最高检“雷霆·2025”专项行动的推进下,剧中揭示的司法腐败问题与“刀刃向内”的反思,也成为了新时代司法改革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