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宇宙第六阶段的开场作品《神奇四侠:初露锋芒》,似乎并没有如预期般激起热烈的反响,虽然一些数据上看并非惨不忍睹,但整体观感却依旧让我感到乏味。
这一IP本身就不曾受到热爱,之前由福斯公司多次尝试改编,最终结果总是不乏差评和失望。自从迪士尼收购了这一版权后,对其寄予厚望,试图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手段,来吸引观众的兴趣。影片设定在1960年代的平行宇宙828号地球,旨在通过这一时代的科幻小说和流行文化的视角,呈现一个既洋溢乐观又弥漫恐惧的平行世界。这个融合了肯尼迪式乐观主义与六十年代社会运动的时代,或多或少能够激发当今观众的复杂情感。
影片中的外部威胁—行星吞噬者,完美呼应了六十年代核战争的恐惧气氛。这是一个躲避、演习,甚至经常探讨原子焦虑的时代。与此同时,影片还深入挖掘了太空竞赛的美学,因为神奇四侠的角色本质上是诞生于探索宇宙之中的英雄。在这一背景下,银影侠的出现和斯普特尼克危机形成了有效的共鸣,进一步加强了紧迫感。
神奇四侠的家庭关系则像是一部家庭情景喜剧,这种设定也唤起了美国人对于六十年代家庭变革的回忆。所有这些元素作为寓言的桥梁,旨在促使观众探索当下更为碎片化、不确定的情绪。
然而,尽管这一设定在美学上略显讨好,观众内心的情绪共鸣却未能实现,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叙事、战略和主题上的困扰。观众要为何要投入感情到828号地球的角色和世界中,既然神奇四侠注定要在未来的《复仇者联盟》电影中前往主宇宙616号地球?
神奇四侠作为探索者的魅力,在于他们是自己世界中第一批也是唯一的超级英雄,但一旦穿越到已经设定了超过十五年的主宇宙,这些角色将化为普通的超能力者。这样的设定让观众感到渴望重启的愿望,却无法掩盖漫威对真正叙事初心的逃避。
在影片中,神奇四侠几乎没有内部冲突,这无疑剥夺了角色间吸引力的核心所在。这种缺乏张力,使得角色沦为对外部事件的被动反应者,只能被迫等待行星吞噬者的降临。而主线情节——保护婴儿,反而让观众联想到《暮光之城》的情节设计,未能形成新意。
至于富兰克林这个情节,影片欲为“为人父母”传递一种新父母的焦虑感,但婴儿承担的叙事责任却压过了主题的探索。角色的焦点严重失衡,苏珊承载了影片的大部分情感,其他角色则被边缘化,显得毫无存在感。
反派行星吞噬者同样表现平平,缺乏个性。银影侠本可以是一个复杂而富有哲理的角色,但最终只被简化为工具人,内心挣扎的展示也显得极为仓促。对比漫威过往的经典反派,如灭霸和洛基,行星吞噬者与银影侠无论是在思想深度、悲剧性还是成长性上都显得苍白无力,几乎毫无挑战性。
莎拉-巴尔原本是个不俗的角色,她可以在故事中成为英雄与非人神明之间的桥梁,更能增添戏剧张力,但影片并未充分发挥这一点。
至于“进步性选角”这一方面,虽然选择上备受争议,但或许并非影片真正的问题所在。归根结底,《神奇四侠:初露锋芒》并不是一部差作,而是未能为观众带来实质的惊喜,无法有效消解当下普遍存在的超级英雄疲劳感。或许更多观众期待的是一次彻底的叛逆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