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自7月25日上映以来,迅速成为暑期档的黑马,不仅仅因为其高达16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更因其引发了观众和评论界的广泛讨论。影片上映不到11天,便打破了票房纪录,豆瓣评分也稳居8.6分,拿下电影一周口碑榜的第一名。灯塔数据显示,它撑起了暑期档60%以上的票房贡献,排片比例也从20%飙升至40%以上,并稳稳占据了周票房冠军的宝座。无疑,这是一部票房与口碑双高、情感共鸣强烈的电影典范。
然而,电影的热度背后,却不断伴随话题和争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便是:这部电影是否适合小孩子观看?许多观众表示,虽然他们希望孩子能了解历史,但却又担心片中的血腥镜头会带来情感冲击,影响孩子的三观。因此,尽管影片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但其尺度和内容的处理,确实存在一定的观影门槛。
《南京照相馆》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民众在“吉祥照相馆”中遭遇的历史故事。为了保存命运,他们不得不为日军冲洗照片,却意外留下了暴行的证据。电影通过个体的视角,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从邮差、照相师到普通市民,这些角色以各自的方式守护底片,守护历史的真相。
导演申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有意选择了“克制暴力呈现”的手法。许多战争场景虽然沉重,但并未过度渲染血腥,更多的是通过暗示与反差,激发观众的心理震撼。比如,影片中有一幕日军摔伤婴儿的镜头,镜头仅聚焦血迹与背景声音,而非直白呈现残酷画面,这种处理方式既让成人反思,又避免给孩子带来过度惊吓。
剧情的节奏层层推进,从一开始的居民在照相馆中惶恐不安,到中段冲印照片危机的爆发,再到后期的坚持与曝光,情绪逐渐升温,直到最后一幕“寸土不让”的呐喊,古今对比的画面揭示出对历史的强烈呼喊,仿佛是在以眼泪为媒介,开启新的希望之门。
影片的看点,不在于血肉飞溅的暴力场面,而在于思想的碰撞与人性的拷问。虽然电影中确实有一定程度的暴力与血腥镜头,但导演并未将其作为噱头,而是秉持对历史的尊重与真实的追求。毕竟,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中的表现更加残酷。刘昊然在路演中被问及“适合孩子观看吗?”时,他并未给出简单的“适合”或“不适合”回答,而是强调电影题材的沉重,并指出创作团队尽量克制了暴力的频繁出现。他表示,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观看,并感到非常感动。尽管刘昊然的回应非常谨慎且理性,但他的回答似乎缺少了一些感染力和说服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担心影片对孩子造成冲击的家长来说。
相比之下,高叶的回应则显得更加高情商且具有深度。在宣传活动上,高叶引用导演的观点,语气温柔却坚定地表示:“很多小朋友可能不太适合看,但没关系,电影永远在那里等着他们长大。”这句话承认了影片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冲击,但也强调了影片的重要性,表示电影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历史,牢记在心。这种回答不仅展现了文化的高度,也给了观众明确的安心答案,同时避免了过度恐吓观众。
无论是刘昊然的谨慎回应,还是高叶的情感共鸣,都反映了电影本身的诚意与深度。《南京照相馆》不仅追求历史真相,也力求避免血腥煽情。它对儿童保持尊重,同时给予成人警醒。这种态度从影片的创作到宣传,再到演员的回应,都贯穿始终,展示了电影背后的一种责任感:我们愿意让每个人看到这部电影,但不是为了票房强行让每个人走进电影院。
刘昊然的温和回应是演员应对敏感问题时的专业素养,而高叶的回答则展现了她对电影深刻的共情,她不仅传递了对历史的尊重,还通过自己的情商和智慧,完美地回应了这一敏感话题。无论是高叶还是刘昊然,他们在电影中的表现都堪称精彩。刘昊然饰演的阿青一开始害怕、怯懦,表现了角色的恐惧与不安,而他细腻的表演也让这个转变充满了力量。高叶则通过低调、克制的演技,诠释了角色的坚定与勇气,她的表现为整部电影增添了极大的深度。
综上所述,《南京照相馆》不仅仅是一部票房成功的电影,它所展现的制作诚意、叙事质感,以及演员的精彩演绎,都值得观众细细品味。尽管影片存在一定的尺度问题,但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争议。无论是否适合孩子观看,这部电影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意义,足以让每一位观众在影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与共鸣。
你怎么看待两位演员的回答?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