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心底那道“永远难以愈合的疤痕”被重新揭开的时刻。
从1988年《黑太阳731》震撼上映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六年。这部电影对许多人而言,绝非仅仅是“港片”或“老电影”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根深深扎进心底的钉子,一声无法言喻的尖叫,一场永远无法忘怀的噩梦,伴随着我们成长。
本该如期上映的《731》电影,却突然遭遇“卡壳”。网上流传着“因题材敏感被举报”的说法。面对这一消息,许多人感到愤怒、失望,或只是默默沉思。更有人开始质疑:我们的这一代人,曾因《黑太阳》而痛彻心扉,现如今的新电影,是否还能触动我们深藏的民族痛楚?
坦白说,《黑太阳731》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完的电影。那种痛,不是简单的恐怖,而是一种直击灵魂的撕裂。
如果你看过,便深知其中的恐怖:冰冷的手术台,活人被冷冻成冰棍后再解剖,毒气、细菌、人体实验,甚至连儿童也无法幸免。每一刀每一剪,不是特效,而是铁一般的暴力纪录,是将地狱重现银幕。很多人或许曾在童年时误触VCD,夜不能寐,做了半个月的噩梦;也有一些人在看完之后,第一次感受到“日本鬼子”这四个字所带来的生理性厌恶——那不是口号,而是从胃部翻涌上来的强烈反应。
《黑太阳731》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刻意煽情。影片几乎没有明确的主角,缺乏温情与救赎,冷漠到像尸体般的表现方式,却正是这种冷酷,让观众无法忘记那些发生过的黑暗时刻。
更令人恐惧的是,事实上,《黑太阳731》所展现的内容,已经是经过“处理”的版本。要是你真去翻阅731部队的真实历史资料,或许连导演都无法坚持拍下去。
从哈尔滨郊外一座如今成为博物馆的老楼中,揭露出来的照片、文字记载、遗物,甚至人骨,依然是对人类底线的挑战。
有些人会质疑,电影是不是非得拍得这么直接?我们真的需要面对这么沉重的内容吗?
我告诉你,必须拍,必须让我们看到。历史从来不该让人感到舒适,而是要让我们保持清醒。电影并不是在消费伤口,而是要让我们知道伤口的存在,知道是谁曾经在伤口上撒盐,知道那些痛苦是如何蔓延的,而又是谁在试图抹去这段历史。
说回到现在这部新电影《731》。虽然它并未明确透露何时上映,但网络上已经有传言说它因“题材敏感”而遭举报。这时候,许多人开始不安起来:
“敏感”到底意味着什么?敏感不等于错,但它绝不应成为遮掩真相的借口。尤其这段历史早已不再是一个隐秘的档案,也不再是“远方的事”,它是我们这代人亲自经历过、亲口讲述过的痛苦。你说《731》敏感,正是因为它触动了某些人的痛处。有人害怕我们记住这些历史,害怕新一代人了解那些罪行,害怕过去的伤痛被重新提起——而我们,偏偏要记住。
回想当年《黑太阳731》在香港上映时,许多家长禁止孩子观看,但孩子们依然偷偷地看了。那不是出于猎奇,而是一种深刻的本能:我必须知道,哪里曾经是我们的痛。
然而今天,《731》这部电影的情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长大了,新的孩子也已成长,但最讽刺的是:如今的新一代,不再是因为家长的阻止而无法观看,而是因为可能连看都看不到了。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在流量明星横行的背景下,这些带有深刻痛楚的历史,能否继续传承下去?
电影不是教科书,但它可以是警醒的良药。如果你不想上课,至少可以选择看电影。当一代又一代的人选择不再谈论,也不再愿意倾听时,那些刀割般的镜头、鲜血与眼泪,不就会被风化成尘土吗?——而这,才是最危险的遗忘。
我并不害怕电影让人做噩梦,我更害怕的是,电影再也不能让人感到疼痛。疼痛是警觉,是一种保护机制,只有它才能避免我们再次受伤。
曾有人说,《黑太阳731》让我们“活得太痛”。但我更担心的是,现在的某些人,可能活得过于麻木。
所以,《731》这部电影,必须上映,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为了让我们重新清醒。若有一天它真的在电影院上映,我会走进去,不是为了致敬这部电影,而是为了履行片头那句朴实无华的话:
“友好归友好,历史归历史。”
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底线。历史这把刀,终究有一天会由某个人接过手。
——即便手上会沾满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