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它带着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罪证的影像回到银幕。这部影片不仅点燃了暑期档观影热情,还在上映短短五天内破了6亿元票房,稳居单日票房榜首,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
影片通过一个小小的照相馆和几位普通百姓的视角,讲述了那段难以抹去的抗战记忆。近日,记者采访了主创团队与相关专家,深入探讨了这部电影的创作历程与背后藏匿的真实历史。
照片无声,历史有力
《南京照相馆》讲述了在南京的平民百姓在吉祥照相馆避难的故事,他们被迫协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地记录下了南京大屠杀的罪证。这些照片成了暴行的无声证据,而他们则悄然策划如何将这些证据暴露于世。
导演申奥在谈及此时的历史背景时表示:“那个时代,照片记录的是人们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一张照片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历史。而当时,照片也常常被当作宣传工具,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舆论战工具。”他进一步指出,虽然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证据是如何被保存的,但他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帮助观众更深入了解那段历史。
影片全程以照片为叙事的核心。从子弹上膛到胶片上卷,从扣下扳机到按下快门,影片一开场便通过蒙太奇技巧交替展示这两者的过程。导演强调,拍摄与暴行有着相似的联系,照片成了日本人手中的“战利品”。
在影片的结尾,随着日军战犯的枪决,演员高叶饰演的林毓秀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高叶表示:“在那个瞬间,影像变成了捍卫民族尊严的子弹,成为对那些为国家牺牲的同胞们的交代。”
“历史的真相需要被传递。”申奥提到,影片虽然讲述的是过去的事,但在今天的和平年代,依然提醒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明辨是非与正邪。
平凡英雄的英雄史诗
影片的亮点之一在于其群像叙事方式,它让观众看到了普通人在生死存亡的瞬间所展现的勇敢与抗争。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影片中的人物各具特色,演员阵容既有江苏本土的高叶、王骁,也有来自其他地方的演员。
这些人物的身份各异——刘昊然饰演的苏柳昌是一位邮差,林毓秀则是演员。这些平凡人物的设定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感同身受。照相馆的老金一家代表了那场战争中被迫害的无数家庭,而王广海的角色则揭示了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一些人的投机取巧。
影片中,底片成了日军暴行的有力证据,也成为平民反击侵略者的“武器”。当这些百姓发现了屠城的罪证后,他们不顾生死,决定保存并传递这些照片。
在这些人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人的勇气与坚韧,他们表现出的团结合作精神也让人动容。电影中,一首南京童谣,几个地名,成为了影片反侵略斗志的象征,唤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主创团队为了确保历史的准确性,深入南京各大纪念馆、博物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参考了当时的真实事件,力求真实再现历史。导演申奥透露:“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尊重历史,还原那些真实发生的事件,使影片的叙事更加有力度。”
电影中,影片中的人物如同现实中的历史人物那样,将底片护送出城,最终成为南京大屠杀案件的重要证据。历史上,华东照相馆的学徒罗瑾和爱国青年吴旋也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保存了日军的这些罪证,并成为后来战后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重要依据。
影片中还改编了日军掠夺城砖的情节,这一历史事件,揭示了日军的军国主义野心及其对中国的肆意掠夺。
影片通过影像让观众触及到真实的历史,也让他们明白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实,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警示,提醒我们珍惜现有的和平,并为此付出努力。
不少观众在观看后表示,电影让课本上的文字变得生动,更深刻地认识到当今盛世中国的来之不易,并深刻理解了“吾辈自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