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之王单口季2》可谓是让人五味杂陈,尤其是它对于“观众缘”这一概念的演绎,真是把这个词彻底拆解、标价,变成了大家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游戏币”。一票136票,啪地甩在Norah脸上,也甩到了每个观众心上——被喜欢,居然真的是可以量化的!
和那些靠嘉宾扮成表情包吸引眼球的综艺不同,这里没有提前设定的角色,也没有剧本,只有一个个直接能呈现出真实情感的考核指标。投票一公布,好感度就是这么赤裸裸地被展示出来,谁得拥抱,谁被拒绝,连一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Norah无疑是这场风波里的最大受害者,她提到自己去东南亚修行十天,远离手机。听到这我第一反应是:天呐,这人得多有钱有闲,才能做到这种事?而屏幕上那一排排“羡慕”“凡尔赛”的弹幕也让我明白,大家看她享受“山林清幽”的同时,我却在担心明天早上的打卡——完全在两个不同的频道里。
结果一出来,136票刷新了最低纪录。我试图回放三次,却发现,Norah倒下的,不仅仅是她的段子。她的每个动作,甚至每10秒钟就去看提词器,像在地铁站找路线一样,表现得让观众感到疏离,甚至觉得她在“演”。观众缘的残酷就在于此:观众缘不是“我喜欢你”,而是“我愿意为你放下手机”。她没能做到,票数就崩了。
而另一边,制作组特别会找对比,镜头一转,就切到真勇讲述哈尼族的贫困与拼搏,甚至第一次坐高铁时眼眶红了的故事。瞬间,观众泪目,笑着笑着,掌声不断。我要问室友:要是今天真勇穿着Supreme、戴着金链,我们还会这么动容吗?当然不会!不是段子多炸,而是他把自己放得很低,真诚地与观众产生共鸣,弹幕都在为他加油。
更妙的还有戴为,他的段子看似轻松吐槽亲戚让女儿学点家务好嫁人,却突然转头对女儿说:“你可以当言辞犀利的杨天真。”这不仅仅是段子,更像是一种父爱呼唤,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我才明白,观众缘的关键在于:你得先让观众感受到“你是我们自己人”,他们才会给你投票。比如你和闺蜜一起吐槽老板,立马支持;而陌生人抱怨时,你却会觉得“关我什么事”。Norah的问题不是段子不好,而是她没给观众递上一张“自己人”的入场券。
而观众缘,实际上也不是天生的。它能被细节击溃。黑灯说:“盲道被占是件有趣的事:我走路撞到电线杆,还得跟电线杆说抱歉。”虽然段子没那么炸,但整体节奏很流畅,观众先笑了,接着渐渐产生了反思。“笑里带刀”,笑过之后,观众心里复杂,但票还是给了。
我重新回看Norah的线下表演,看到她在英文场上的火爆,而一到线上,就被批评有“优越感”。语言的不同,也让观众产生了隔阂,原本的笑点反而变成了误解。生活中,不同的语言或许能带来不同的反应——方言能让闺蜜笑,但发给同事却可能引来尴尬的局面。
我觉得“观众缘”其实是现代社交的放大镜。你发个旅行照,有人点赞热情满满,也有人悄悄把你拉黑;在公司群里讲个冷笑话,立马回应的人情世故,没人说话的人,背后也有态度。节目只是把这种“潜规则”搬到了舞台上,观众缘成了当代关系的代餐。
不过,观众其实并不总是能够接受所有的“软弱”展现。真勇讲自己的困苦,结局却总是励志的;戴为吐槽传统,但重点还是在父爱上。要是真有人上台说“我穷我摆烂”,观众很快就会审判他——原来我们只愿看“能掌控的苦”,而不是真正的颓废。
这也让我意识到,原来观众缘是可以被剪辑操控的。Norah垮掉时,镜头一转立刻展现观众冷漠的表情,真勇煽情时切到特写镜头,情感波动被精准操控。我们以为自己在投票,其实也在被导演牵着走。
虽然这期节目我没记住多少搞笑的梗,但我记住了观众缘的公式:共鸣、可控的软弱、精确的语境,最终等于高票数。如果有人下一次能打破这个公式,不靠卖惨、不迎合也能赢,那才是真正的喜剧之王。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