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娱乐原创
文|方正 编辑|朴芳
你是否也在思考,内娱真的无法搞起一档火热的打歌节目吗?市场里是否真的无法容下两个《歌手》?在犀牛君观看了江苏卫视与爱奇艺、抖音联手直播的全新音综《打歌2025》后,这两个疑问便如潮水般涌现。
蔡依林,这位被誉为“华语天后”的实力歌手,竟愿意将她的新专辑《PLEASURE》同名主打曲的首秀献给该节目。对于那些硬核乐迷而言,这无疑是《打歌2025》撬动市场的憧憬与希望。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蔡依林的这一新作在市场上的表现似乎并未达到预期。如今,不论是蔡依林还是打歌节目本身,都如同过往辉煌时期留下的“历史遗产”,在2025年这个文艺消费时代的气候中,稍显\"过时\"的内容确实难以再征服年轻观众的心。
尽管如此,犀牛君发现江苏卫视在积极探索新的可能性。节目旨在重振传统“打歌程序”,以支持新生代歌手(如刘雨昕)和那些尚未被广泛认识的老牌歌手(如张含韵),帮助他们宣传新作品。同时,为了与《歌手》抗衡,节目独创“真Live、无修音、无剧本”的生动玩法,并与之同档期全国播出,老牌电视台展现出的这种破旧立新的勇气让人不由得想要赞赏一番。
接下来,犀牛君将深入拆解《打歌2025》的首播内容,阐释为何内娱无法盛行这样的打歌节目,究竟为何“直播音乐综艺”的品质标准非《歌手》莫属,以及为何当今的音综在追逐经济繁荣时期的辉煌依然困难重重,今天我们将一一剖析清楚。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打歌2025》的创意构想。节目海报自信地表明这是“全国首档直播打歌综艺”,我们可以逐一解读其核心元素。首先,“打歌”在当今短视频时代的音乐市场中,实属一种独特冷门的概念,源于韩国K-Pop文化的借鉴,其实是一种早期专门为艺人推广新专辑或单曲而设的音乐综艺。简单来说,歌手通过现场表现来“打歌”,为新作品提供展示平台,从而增强曝光度与歌迷互动,如《音乐银行》和《人气歌谣》等。
《打歌2025》的初衷非常好,它试图搭建一个每周打歌的曝光平台,帮助华语歌手宣传新作品,对当今难以破圈传播的华语音乐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例如,节目首期的孟佳,她曾在海外的韩娱圈打拼,如今重返内娱并首次尝试单曲独唱,既是她的个人展示,也是海归歌手成功“出口转内销”的里程碑。
其次,敢于挑战“直播音综”中的“真Live、无修音、无剧本”的设定,也是值得称赞的。这绝非讽刺,而是诚意的夸奖。因为我们深知,调控一档直播节目的复杂性有多高,犀牛君这里要特意向江苏卫视致敬,尽显其做事的勇气。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我们说现今直播音综的评判标准正是《歌手》,那么《打歌2025》在直播流程把控、舞台展现的稳定性上,显然与前者还有明显的距离。湖南卫视的众多直播节目成功背后,仿佛都在许多细节上做到了位,相较之下,节目在方方面面的直播呈现给人一种“经费有限”的感觉。
比如,《歌手》赛前常常由主持人采访歌手,激发趣味与悬念,而虽说张纯烨的控场能力不容小觑,但她独自承揽歌手采访的部分似乎显得过于单薄;再如,《歌手》经典的名场面——名次公布时的悬念营造,被《打歌2025》在歌手完场后简单公布成绩的做法拉低了观众的期待感。而且节目中,台下观众的嘈杂声音也常常压过了台上的表现,这与同行相比,确实显得有些粗糙。
然而,能创作出《歌手》那样的节目绝非易事。由于《打歌2025》不畏无修音直播可能曝光歌手瑕疵,反而制造了不少“意外爆点”。例如,首期中引起讨论的何洁破音,虽然她的《Kill The Flowers》确实难度颇高,但作为专业歌手,她犯此错误难免遭受网络舆论的攻击。不过,如果后续节目能够把歌手翻车的名场面辑录,做成一档翻车特辑,这或许也是一种创新的破圈手段?
再谈《打歌2025》的阵容配置。不否认,节目每周换一批新歌手的设定,仿佛让人感觉江苏卫视好像请来了跨年晚会上的豪华群星群雄逐鹿,展现了经济繁荣的那份豪华。
据节目官方透露,除了首期请到的阿云嘎、何洁、刘雨昕、孟佳、欧阳娜娜和唐九洲,第二期还将迎来希林娜依·高、刘端端、米卡、王赫野、张含韵等人,未来还将有龚琳娜、吉克隽逸、周笔畅、苏醒等华语乐坛实力唱将加盟。说实话,许多年未见江苏卫视制作如此汇聚明星的大型音综,或许《蒙面歌王》那样火爆的节目也不过如此。所以,我们殷切期待《打歌2025》在之后能呈现更多的话题亮点。
但冷静分析,其实《打歌2025》给我们的感觉,却是“外表光鲜,内核乏味”。能够邀请华语天后蔡依林担任嘉宾,吸引多位华语歌手争相参赛,首期也有阿云嘎带来的动人live表现,表面上看《打歌2025》无疑是江苏卫视充满野心的S级重磅音综,但从市场潜力和IP能量的角度来看,犀牛君认为这并不像是一个能长期扎根于行业的音综系列。
深层原因依旧是老问题:打歌节目在内娱显得水土不服。打歌节目在K-Pop行业的火爆有其原因,K-pop粉丝对“歌手业务”和“舞台成绩”的重视,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音乐娱乐消费市场,涵盖了打歌、打榜、拉票、数据团队等各方面。而内娱却始终未能建立起这样一套打榜文化,粉丝们更倾向于为自己偶像“做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依托流量、话题、热搜逻辑,而非音乐作品与舞台表演的实际成绩。因此,内娱的打歌节目难以引发粉丝们真正的狂热支持。
可以说,目前内娱的音乐市场相较于韩国和欧美仍显得不够成熟,无论是音乐作品的产量还是质量都亟待提升,短视频时代的\"神曲\"又极大压缩了优质音乐的生存空间。因此,在当前市场大众只热衷于偶像的外壳而忽视“音乐作品”与“舞台表演”的情况下,打歌节目又怎么能获得待价而沽的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