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及那些让人无法自拔的古装剧时,非《梦华录》莫属了。这部作品迄今为止在古装剧领域仍无出其右,亚冠的美丽与魅力确实让人惊叹。此外,这也是刘亦菲的最后一部古装剧。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宋代,但在花月宴的表现中,又不时跃现出唐代的服饰风采,既美丽又引人好奇:那些头上绑着众多“回形针”的角色究竟为何如此打扮呢?
提到这儿,我们必须再次赞美我们的祖先。实际上,那些“回形针”并不是真正的现代物品,而是古代发饰折股钗的前身。它们用来固定头发,别具一格。《梦华录》中女性角色的造型灵感主要来自唐代的经典《簪花仕女图》,几乎实现了一比一的完美还原。
折股钗,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两股钗,源起于两汉时期,到了隋唐时更是风靡一时。下图展示的折股钗是在李静训的墓地发现的,以玉雕成,通常用来在高髻上使用,帮助固定发型。此类发饰还有金、银、和田玉等多种爱材质可供选择。
古人也遭遇过头发稀疏的问题,若自己的发量不足以支撑高髻,那假发便成了她们的必需,折股钗则是固定假发的不二法门。其佩戴既美观又不张扬,再搭配其他大型发冠或者牡丹花饰,绝不会显得凌乱。更何况,金子制成的折股钗散发着尊贵与温婉的气质。在那些仕女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折股钗通常佩戴在头发的侧面,因为她们往往需佩戴较大的发冠。
折股钗可并没有固定的佩戴方式,随唐代女性的喜好而异,简雅的样式颇受欢迎。使用红头绳简单扎一个高髻,上面点缀着不少折股钗,呈现出低调而高级的效果,既清新自然,又带着几分慵懒之美。
虽然许多人认为折股钗是隋唐时期独有的发明,但其实直到宋朝,此物依然盛行。五代时期,折股钗也格外流行。刘诗诗在春晚的唐代造型借鉴了晚唐敦煌女供养人,当时的造型和化妆可谓极其华丽。刘诗诗的折股钗则是部分还原,未能完全体现敦煌女供养人头上的华美装饰,确实显得更为低调。
《梦华录》中女性的造型借鉴了晚唐五代时期的风格,喜欢将各种配饰集中使用,展现出灵动与大气。其实,在唐朝的早期和中期,装扮并没有那么夸张,直到后来才开始追求华丽的外表,包括妆容。这在如今的电视剧中能够做到还原,已经令人十分满足。
折股钗在隋唐时期流行已久,令人惊讶的是,在元代的女陶俑上竟然也能看到小巧的折股钗,细看之下不得不令人称奇,以为是发型没扎好或制作粗糙造成的小凸点,实则如此。
到了宋代,折股钗的花样更加繁多,笔直的款式已经十分常见,向下弯曲的则给人一种楚楚可怜的独特韵味。宋朝的审美偏向雅致,风格与唐代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追求华丽,一个独爱典雅,各具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