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黄晓明在接受《中国电影报道》的采访时再次谈到自己考博未果的经历,他轻描淡写的一句“明年再战”,迅速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作为拥有金鸡奖、百花奖和华表奖的影帝,黄晓明在47岁的年纪选择重新回到考场,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的艺术管理与戏剧策划专业。这一跨越表演领域的选择,以及他“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心态,挑战了娱乐圈普遍存在的“学历镀金”观念,同时也让公众看到了他对自我价值的深度思考。
跨界考博:从银幕到书桌的自我重塑
2025年5月12日,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复试名单揭晓,黄晓明凭借89分(满分100)进入了艺术管理与戏剧策划专业的前列,排名第二,仅次于金世佳的94.34分,这一结果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同于传统表演系的熟悉领域,黄晓明瞄准了管理、文学、导演等相对陌生的方向,而这一选择背后其实隐藏着他对于职业转型的战略考量。
早在2013年,黄晓明就已成立个人工作室,并投资了电影《合伙人》。到了2023年,他担任了电影《最后的真相》的监制,并开始尝试导演课程。他对幕后工作的探索,已经持续了超过十年。特别是在参与剧集《赤热》的创作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大量的项目策划内容,而艺术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课程,如“文化项目风险评估”和“戏剧产业数字化运营”等,正好可以弥补他在理论方面的不足。备考期间,黄晓明将自己在电影《烈火英雄》等作品中的制片经验转化为学术案例,他的论文《影视工业化流程中的策划模型构建》被上海戏剧学院作为参考材料,体现了“实践反哺理论”的深刻思考,使考博之路不再单纯是为了获得学历。
落榜背后:学术闯关与行业的深刻启示
6月20日,上海戏剧学院公布了拟录取名单,黄晓明遗憾落榜,而同批考生金世佳以278.84分成功入选。这一结果乍看之下似乎有些意外,但实际上却揭示了学术考核的严苛性——艺术管理专业当年只招1人,录取率不足10%。此外,考生还需通过政治理论考试、两门专业课加试以及全英文面试。作为同等学力考生(即直接从本科考博),黄晓明需要经历比普通考生更多的考核关卡。虽然他的初试成绩89分处于中上水平,但与金世佳的94.34分相比,仍显示出在理论准备上的差距。
不过,这次“失败”反而为黄晓明带来了意外的正面效应。上海戏剧学院招生办特别强调,“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考生,这一结果也恰好化解了关于“明星特权”的疑问。虽然有网友调侃黄晓明“打字速度影响论文写作”,却忽略了他为了备考而放弃了两亿商务合作的机会,甚至在片场都在阅读《戏剧策划学》书籍。教育学者熊丙奇也表示:“明星能够接受这种严格的同等学力加试,实际上是对学术尊严的尊重。”
这一事件也让舆论分成了两极。一方认为黄晓明展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认为47岁仍敢挑战博士考试,无疑是“成长型人格的典范”;另一方则拿出早年关于他“学霸”形象的报道,讽刺他的“人设翻车”。但更多的人,被他那句“想把人生填满一点”的话打动——在这个娱乐圈流量飞速更迭的时代,他所展示出来的抗衡中年危机的方式,显然比单纯的“逆生长”更加有说服力。
结语: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认真回答
黄晓明在采访中透露,他已经列好了未来的书单,还报了英语强化班,并且计划将《电影叙事学》的笔记带入下一轮备考。这种“屡战屡败”的姿态,恰如他在电影《无问西东》中所饰演的沈光耀——在历史的洪流中坚持自我,在未知的领域中寻找生命的深度。
在娱乐圈陷入“颜值内卷”和“流量焦虑”的氛围下,黄晓明的考博事件无疑撕开了一道裂缝。真正的强者,不是永远屹立在巅峰,而是敢于在任何时候重新出发。正如他在澳门亚欧青年电影展上所说:“演员的创作生命力,终究要靠文化积淀来延续。” 这次未竟的学术之旅,也许比一纸录取通知书更具启发意义——在这个速成主义盛行的时代,能够放慢脚步去学习的人,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