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轮流转,今年到你家!”
曾几何时,那英的演唱会还曾是万人空巷的盛况,但今年,长春的演唱会却成了冰冷的场所。她的门票不仅打了7.3折,足足卖了十天还未售罄,这样的反差,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回想十五年前,那英曾嘲笑刀郎的音乐是“农民听的歌”,如今的她,似乎也尝到了被忽视的滋味。曾经的聆听者,如今竟连她的票也懒得买了。
演唱会开场不久,台下已经散席大半,那英不得不在台上喊:“你们别走啊”,结果却换来台下观众的一声“刀郎”。这一句无意中的回应,瞬间改变了现场的氛围,也让她的演出,变成了一场公众审判。如此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的华语歌坛天后,走到了如今的低谷?
不可思议的是,那英的门票竟然也有卖不出去的一天。早在去年,她在澳门的演唱会上,唱起自己最经典的《一笑而过》,原本应该是全场大合唱的场面,然而台下却寂静无声,气氛冷得像冰柜一般。她有些着急,甚至直接点名台下的观众:“你怎么不张嘴呢?”但台下依然是沉默一片。不仅如此,观众们在没唱完就纷纷起身离场,看到大量观众陆续走掉,那英急得忘记了形象,喊道:“别走啊!”
再看看今年的长春场,情况更为糟糕。距离演唱会开场还不到几天,200张票都打了8折,却依然卖不出去。最后只好将票价下调至7.3折的“骨折价”,却依旧无人购买。若回顾她的巅峰时期,票务秒光早已是常态,而如今连折扣票都得求着人买,这种落差,犹如过山车般猛烈。
那英究竟做了什么,才导致观众的疏远?
事情的根源,或许与刀郎有着密切的关系。十五年前,作为乐坛权威评委的那英,公开批评刀郎的音乐“缺乏审美观点”,甚至将其作品定义为“农民听的歌”。这一番话在当时几乎等同于对刀郎的行业封杀,接下来,刀郎的音乐事业陷入了沉寂,几乎没有新作面世。
除此之外,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类似的事件也曾发生过。那英曾为姚贝娜选择了一首极为复杂且近乎“自杀式”的歌曲,直接导致这位天赋异禀的歌手被淘汰。而面对刚刚出道的周深,她以一句“风格太小众”将其毫不犹豫地淘汰出局。虽然这些当时被解读为“导师的专业选择”,但如今看来,却更像是权力地位下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言辞的争议之外,在《歌手2024》的舞台上,那英的唱功也呈现出明显的下滑:破音、忘词、紧张到不自觉地抱住柱子。她自己也坦诚表示,“年纪大了,状态不行了”。当“位”还在,但支撑其地位的“艺”与“德”开始动摇时,崩塌似乎也就变成了必然。
相比那英的失落,那些曾被她轻视的人,正以更加耀眼的姿态崭露头角。刀郎,这位曾被那英评价为“没有审美”的歌手,如今的演唱会门票几乎是“一票难求”,每场都爆满。在他的演唱会上,连澳门赌王的四太太也购买了内场票。刀郎不仅坚持不修音,将演唱会的所有收益捐赠给山区,还通过线上直播吸引了五千万人观看,凭借着自己真诚的音乐和人品,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而被那英认为“风格小众”的周深,如今已经成为华语乐坛的顶尖技术派代表。无论是音乐还是综艺,他都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凭借真正的实力证明了艺术可以打破一切偏见,赢得最广泛的受众。周深的独特节目效果,也使他成为了综艺节目的常驻嘉宾。他们的成功,无声地宣告着:你曾经看不起的,世界正在加倍热爱。
很多人将这种对比归结为虚无的“路人缘”或“风水轮流转”,但其实,观众缘并非迷信。它更像是一种银行账户的信誉存款:每一次尊重同行,每一次对作品的敬畏,每一次对观众的真诚,都是在为这个账户存钱。而每一次的傲慢、打压和无视,都是在无情地透支这一账户。
在互联网时代,这一“账单”变得异常清晰。它像一本巨大的记账本,忠实地记录下每一次“存款”和“透支”,并且没有遗忘键。当年的言论,昨天的争议,都会在某个时刻被重新计算利息。观众的钱包和脚步,就是最诚实的投票器。当一个艺人的信誉账户透支时,观众自然会把他们的情感和金钱投向那些账户余额充足的人。
“德不配位”,这四个字,在市场经济中,不仅仅是一句道德说教,更是一条冷酷的风险警示。在娱乐圈,哪怕曾经是万人追捧的巨星,如果“德不配位”,也能从风头正劲到无人问津。
此外,随着市场风向的改变,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再那么有效。如今,观众们通过短视频和新兴平台追寻快速蹿红的新人,传统的明星光环已逐渐失去吸引力。毕竟,艺人如果仅仅依赖“牌大”而忽视了人品的支撑,是无法长期立足的。观众的钱包和脚步最为诚实,而“风水转回”的时刻,那英大姐也真正体验到了“凉凉”的滋味。
最后,那英的境遇为所有艺人敲响了警钟——积德比唱功更为重要,尊重同行比摆谱更具力量。15年的风水轮流转,曾经刺向他人的利刃,如今反而插入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