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微
编辑|先锋谷
随着“雌竞”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的热议,母女关系的纯粹性似乎开始受到挑战。马伊琍,作为此风波中被检视的焦点,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舆论的漩涡之中。曾以“且行且珍惜”的态度诠释婚姻智慧的她,这次终于揭开了“体面”背后的虚伪面具。
在事情发酵之际,她的“沉默”更是让人瞩目。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电影《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的首映礼,马伊琍与张子枫作为主演自然参与了宣传活动。原本,二人只需简单聊聊拍摄经历与角色理解便可圆满结束。但马伊琍却在一次采访中发表了惊世之论:“母女之间是相爱相杀,甚至还带着雌竞的成分。”这一言论,顿时引发了耀眼的风波。
母女关系本应是最亲密、最无私的,可马伊琍却用“竞争”来形容,这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她解释称,她有两个女儿,正处于青春期,这段时期的相处让她深有体悟。于是,网友们很快联想到马伊琍与大女儿的合照,二人的对比无形中进一步强化了“雌竞”的认知,使得不少人批评马伊琍“扭曲母爱的本质”,认为她将亲子关系简化为雌性竞争,实在是对母职的亵渎。
然而,很多人似乎忽略了马伊琍言语中的深意。她认为,作为母亲,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主体”到底是谁。在影片中,王霜的身份首先是“自己”,而非教练或母亲。只有在真正理解和爱自己之后,才能给予女儿充实的爱和关怀。若母亲自身不懂得如何去爱自己,则会导致女儿重复“牺牲型人格”的悲剧。实际上,她的观点“爱人先爱己”并没有错,但与“雌竞”这样的词汇并置,难免引发误解。
大众难以接受母亲表现出的“自私”,评论区随即变成了一个大型的负面反馈空间。但实际上,马伊琍真的有错吗?她特意提及“青春期”,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情况。青春期是一个叛逆的阶段,女孩们会变得更加敏感,甚至在与身边人间产生某种攀比和竞争。就拿她与大女儿的合照来说,面对网友热议,她难道会视而不见?难道不感受到外界无形的审视与评价?
马伊琍口中的“雌竞”其实反映了当今现实。在她身上,这恰恰映照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她撕开了伪装,显露出真实的一面。作为母亲的立场,她的思考也在与时俱进。早些年,马伊琍自认是权威式的家长,总是坚持传统的育儿方式。她曾是最热爱孩子的母亲,即便作为明星,仍坚持亲自照料孩子,甚至对孩子的每一口食物都严加把关。那时的她愿意为孩子牺牲一切。
然而,在婚姻危机中,她的“牺牲母爱”达到了顶峰,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她甘愿容忍丈夫的背叛。追求科学育儿的她,甚至尝试“哭声免疫法”,使得女儿长年缺乏安全感,最终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连在幼儿园也不敢表达想扮演“妈妈”的愿望。于是,她开始意识到需要改变自己与女儿的关系。
经历离婚后,马伊琍在采访中明确表达反对“为你好”的控制思想。她指出,只有为自己而活,才能使身边的人感到快乐。在这过程中,母权逐渐转换为对女儿的正确引导,始终告知女儿潜在风险后,让她自己做出决策。此时的马伊琍,从“家长型”转变为“朋友型”,她与女儿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平等。
与此同时,马伊琍对待感情的态度也悄然改变。曾经,她在与文章的婚姻中遭遇风波,为他提供资源,承受诸多委屈,最终却只换来了背叛。即便是在文章出轨曝光后,她依然没有立即选择离婚,直到五年后才结束了这段关系。她也曾经历过“被闺蜜抢男友”的尴尬,但自由已不仅仅是表面的坦然,而是心灵深处的平静。
显然,“雌竞”也许正是她内心深处的一种残酷现实。亲密关系中,尤其女性之间的交往愈发敏感。母女、朋友关系都难以避免互相竞争、争夺。因为她曾饱受“体面”所带来的苦楚,所以才选择了如此直白的方式来表达。实际上,母女关系本就不是单一的平面,而是复杂的人的关系网。
马伊琍所说的“雌竞”,固然引起了惊愕,但也并不是第一人。其中若陶虹在一次采访中,曾提到把母女关系当作“情侶”来演绎,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看,东亚家庭的母女关系本就错综复杂,女儿常常被当作“老公”,夫妻关系反而显得更为重要,种种“错位关系”无疑让母女关系变得极其尴尬。
此外,传统观念下的“重男轻女”问题也同样引发争议。明明都是女性,偏偏存在明显的男性偏好。像朱丹在节目中,就因为在分配食物上露出了偏向男性的姿态而受到抨击。同时,还有叶一茜,因对女儿的评价而引发讨论。她所推崇的“嫉妒弟弟”的孩子教育观念,更是让人质疑她的母爱。
相较之下,李湘对女儿的培养更显得兼容并包,她无怨无悔支持女儿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父母离婚,这份爱也并未减少。健康的母女关系应该是爱的延续,既是一种救赎,更是共同成长的经历。马伊琍在“雌竞”言论的升温之下,显然不再考虑所谓的“体面”,在她揭开母女关系的温情面纱时,却更为锋利地触碰到了掩藏的真相——那些被“母爱伟大”包裹住的控制欲,以及被“血脉相连”掩盖的权力博弈。
马伊琍看似不体面的发声,将那些微妙而复杂的情绪放置于了公众视线中。从她最初的隐忍者姿态,到如今直面关系中的错综复杂与尖锐,她的转变或许不够优雅,却为那些身处传统规训束缚的女性们撕开了一丝缝隙。真正的和解,从来不是逃避裂痕,而是勇于承认人性中的真实与矛盾。女性之间的联系,亦不应仅限于牺牲与对立,更应当寻求在破除枷锁后并肩同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