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照相馆的路演现场,王传君哽咽地说:
“中国人应该得到的真正道歉,至今依然没有到来……这是我第一次为自己所饰演的角色感到深深的愧疚。”
银幕上,他化身为日军翻译官王广海——一个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堕落成“投机者”的角色。而戏外,39岁的王传君,在撕掉“关谷神奇”这一喜剧标签后,继而挑战了癫狂的反派“陆秉坤”,再一次以“汉奸”的形象彻底颠覆了自己过去的角色定位。
导演申奥回忆起初时的担忧,甚至没有让王传君看剧本,他怕他无法演好这样的角色。可是王传君坚定地表示:“只要导演需要,我就去做。”这句话深深打动了申奥。
王传君在《南京照相馆》中的表现,三个演技爆发的瞬间,再次印证了徐峥曾感叹过的那句话:“他演戏,简直是不要命。”
在电影中,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外形上看,他对“汉奸”这一角色做了精心刻画。王广海精通日语,在战乱中的南京,为了保命,他选择依附日军。
他第一次出场时,发型油光可鉴,穿着三七粉的西装,言语恭敬地对日军军官点头哈腰,甚至在日军军官抬手的一瞬间,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抓住这每一秒钟的生存机会。这种过度的谄媚其实并非单纯夸张,而是他为了生存构建的一张“求生网”。
在他那双微小的瞳孔中,充满了恐惧,嘴角微微上扬,强忍着屈辱与痛苦。而最令人窒息的,是他在目睹日军暴行时的“生理性失控”。
例如,在那场血洗秦淮河的戏中,王广海举着喇叭,一边用日语一边用中文命令百姓走前。声音几乎要嘶哑,他却依旧机械地重复那句“往前走,别停!”他的身体微微弯曲,俨然像一个被用作工具的躯壳。尽管周围是枪声不断,王传君的喉结在镜头中微微滚动,眼白布满血丝,脸色干枯,而嘴角则向下扯到极致,却没有留下任何一滴泪。
这场戏,台词寥寥,却通过三次“想回头却不敢”的肢体语言,展现了王广海内心的崩塌:第一次听到枪声,第二次听到水花溅起的声音,第三次听到同胞的哭喊。每一次,他都几乎不可避免地微微侧头,然而又硬生生地将视线转回前方。
更令人震撼的是那场摔婴儿的戏。王广海机械地将婴儿抱起,要求林毓琇(高叶饰)拍照。当婴儿被摔死的瞬间,王广海的全身瞬间僵硬,眼球不受控制地震颤,冷汗混着鼻涕流进衣领,却不敢去擦拭。
当他捡起婴儿的尸体时,整个人仿佛生锈的机器,僵硬无比。他的双手伸展成90度,像是搬运一件极其脆弱的物品。将婴儿交给林毓琇时,左手死死攥紧襁褓,指节紧绷,指关节处青白一片。
这些演技的细节,源自王传君的“自虐式准备”。他曾深入研究关于汉奸的庭审笔录,发现他们在辩护时最常说的就是“我只负责传话”。于是,他在电影中特意设计了“我是翻译,不是走狗”这一台词。台词越是响亮,王广海的脊背就越是弯曲。
王传君为这部电影贡献了堪称“影帝级”的演技,而王广海这一角色,远比他以前饰演的任何角色都更为复杂和残酷。这也解释了当年徐峥邀请王传君参演《我不是药神》时,他所说的那句话:“以后我再也不会找王传君演戏了。”
虽然这句话曾引发网友热议,大家纷纷猜测是否两人产生了矛盾,但徐峥后来说出真正的原因:王传君对角色的投入过于极端,拼命过度,导致自己常常累到不行,压力巨大。
徐峥的这番话,既表达了对王传君演技的认可,也透露了他对王传君未来职业发展的担忧。导演申奥选择王传君来饰演“王广海”,正是看中了他能够把“汉奸”这一角色呈现为一个懦弱、投机、自欺的人,最终在历史的车轮下被碾碎。
当王传君在路演现场深深鞠躬道歉时,他不仅仅背负着一个角色的重量,更是在对那段至今未能得到真正悔恨的历史发问。
王广海的悲哀,在于他死到最后都不敢承认自己是个汉奸,而王传君用演技揭开了这一层伪装。面对民族的浩劫,沉默便是同谋。
那么,王传君通过三个充满“封神”时刻所塑造的王广海,是否让你看清了人性在深渊面前的动摇与堕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