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今日霍州发布了电影《731》定档的消息,半个多月来围绕着《731》“消失”的种种猜测暂时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各大媒体也接着“官宣定档”表达了对电影的期待。
《731》电影官方微博也发布了一条“简洁”的定档海报呼应这一消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眼看抗战胜利纪念日越来越近,这个暑期档的电影院里,那些讲述日军侵华历史和中国人民抗战故事的电影,火得顺理成章。
毕竟,这样特殊的年份里,大家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总有种特别的牵挂。走进影院,在光影里重温先辈们的抗争与坚守,成了不少人的选择
在《731》官宣定档之后,网友们都表示:
“定档就是官宣:勿忘国耻壮我山河。”
“是历史,不是‘故事’。”
“敢于正视历史,才能有传承抗战精神的勇气。”
相信这部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影片,会让更多人在光影中读懂 “铭记” 二字的分量,把那段血泪记忆刻进心底,化作前行的力量。
《731》被撤档?不存在的
7 月 25 日,讲南京大屠杀的《南京照相馆》一上映就爆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现在预测最终票房能破 40 亿,成了继《哪吒 2》之后,2025 年又一部让全年龄段观众都追的 “全民电影”。看完《南京照相馆》,许多观众都表达了对《731》上映的期待。
然而到了7月31日这个观众预计电影将会上映的日子,《731》依然没有任何上映的确切日期和消息。
这引发了许多猜测和传言。
在今年6月的上海电影节上,《731》导演赵林山携制片人以及主演姜武、孙茜等曾亮相“中国电影之夜”活动,并获得“2025年度新片推荐”。
长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庄严在电影之夜光影会客厅节目介绍该片时表示:“还有一个多月,电影《731》就正式同观众见面了,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全世界观众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以史为鉴。”
大家普遍认为《731》会在7月31日上映。
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在8月3日之前从来没有正式“定档”。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之前电影释出的所有预告片与海报都没有使用“定档”“点映”“上映”“公映”这样的表述,而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概念——7月31日“全球预映”。
什么是“预映”?普通观众能否在院线看到“预映”的影片? 似乎很难从字面意义上解释清楚。
但至少,这部之前并没有正式定档的影片也谈不上被撤档。
那些从中国走向日本的文化,我们还认得多少?
其实,不管是《南京照相馆》的热映引发对历史的集体回望,还是《731》的 “预映” 争议牵动大家对真相的关注,背后都藏着同一种情感 —— 我们对那段历史的在意,对民族记忆的珍视。
而这种对历史的深情,恰恰也在提醒我们:除了铭记那些硝烟弥漫的过往,对自身文化深处的根脉与源流,我们是否也该多一分了然与辨识?
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正是来源于这种对历史的探寻与认知。
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人跪坐时将支踵隐藏在臀部之下,看似是跪着,实际上却是坐着。这种跪坐之法传到日本后,当时的人不明所以,单纯地以为就是简单直接地跪着,就这样把中国汉唐传统保留至今,一直“跪坐”了上千年。低矮的家具和跪坐姿势也成了日本特色的民族文化。
而日本举国上下尊为“国宝”的美食纳豆,起源也在中国。纳豆由黄豆发酵而成,实际上始于中国的豆豉。日本古书《和汉三才图会》记载:“纳豆自秦汉以来开始制作。”豆豉在僧家寺院的纳所制造后放入瓮桶贮藏,后由禅僧从秦汉传播到日本寺庙。日本平城京出土的木简中也有“豉”字。
和服同样可以追溯到中国汉唐时期。当时,中原地区流行的 “曲裾深衣” 和 “直裾深衣”,随着中日文化交流传入日本。这种宽袍大袖、系带束腰的款式,在日本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和服。
别让 “中式浪漫” 成了 “异域风情”
可偏偏是这些源自中国的文化元素,传到如今,反倒让不少国人认不出自家的 “根” 了。
南京茶饮品牌“伏见桃山”因与日本明治天皇陵墓名称相似,遭到网友质疑,最终更名为“伏小桃”。梅见青梅酒是中国青梅酒品牌,但却有人说“梅见”二字“定语后置太有日本味”。实际上,中国农历二月自古便被称为“梅见月”,这是独属于中国的浪漫。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播出时,许多人就认为剧中人物的妆容模仿了日本“艺妓”。实际上,所谓“日本艺妓妆”正是日本学习唐代文化之后的结果。
这并非简单的文化混淆,背后折射的,是对自身文化源流与美学脉络的疏离。许多被误认的国货,其设计理念往往深受宋明极简美学、传统工艺或东方哲学影响,这些本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髓。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对自身文化符号的解读、转化和传播能力出现了断层。
这种现象警示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仅需要铭记苦难辉煌的历史,更需要激活并创造性转化深厚的文化基因,使其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清晰可辨的魅力。唯有当我们能一眼辨识出国货中流淌的 “中式审美” 血液,并为之自豪时,那份源于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才算真正扎根于当下,指向未来。
这才是文化自信的正确姿势
事实上,在国家越来越强大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铭记《731》中那些浸透血泪的罪证,更要思考如何让文化自信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底色。
这份自信,既源于对历史的清醒认知,更需通过当代实践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力量。
文化自信的终极目标,不是证明 “我们有多好”,而是让世界理解 “我们为何不同”。
《黑神话:悟空》游戏团队在开发过程中,邀请山西古建专家实地扫描文物,将应县木塔、佛光寺的斗拱结构精准还原于虚拟世界;日本玩家在探索游戏场景时,自发研究起中国古建筑史,这种 “反向文化输出” 恰恰印证了:当文化呈现足够真实与深刻,便能跨越语言与国界,引发共情。
从京剧脸谱融入潮流服饰,到榫卯工艺启发现代设计,传统文化正以创新形态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桥梁。这份源于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只有真正扎根于当下,才能指向一个文化繁荣的未来。
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文化从未试图取代他者,而是以 “和而不同” 的姿态,为全球文明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