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寻道。——唐泪
电影市场正面临严峻挑战。
近日,我注意到了多个关于内地电影市场状态的讨论,其中提到“空场现象高达40%”、“3月至6月期间场均观众人数仅为2至4人”、“如今为何电影院如此冷清”等等。近年来,头部影片的票房总体趋势持续下滑,这并非只是香港电影所独有的问题。
那么,饱受批评的香港电影难以摆脱“题材老旧”、“演员组合重复”和“制作粗糙”的恶性循环,想要重返“十亿票房俱乐部”,究竟面临多大的挑战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
成龙的《红番区》、郭富城的《风云雄霸天下》以及周星驰的《功夫》,大概是内地观众对港产电影的初次印象。而香港电影真正开始在内地取得大规模票房成功,则得益于2009年。那一年,古天乐主演的《大内密探零零狗》、刘德华的《游龙戏凤》和甄子丹领衔的《十月围城》三部影片,成功突破亿元票房。
三年后,《寒战》的出现,将香港电影推向了“后黄金时代”。凭借卓越的口碑和品质,该片的票房达到了2.54亿元,成为当年港产片的佼佼者。又过了四年,在前两部系列电影的铺垫下,《澳门风云3》以其空前强大的演员阵容,终于打破了十亿元票房的门槛。
此后,陆续出现了《无双》、《扫毒2:天地对决》、《叶问4:完结篇》、《拆弹专家2》和《怒火·重案》等五部电影,再次突破了十亿票房。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市场的骤然下滑。
之前,我对数据进行了统计。
截至《怒火·重案》之后,在内地上映的二十九部港产片中,仅有七部实现了盈利,而在投资两亿及以上的影片中,更是仅有一部收回了成本。虽然其中有推测的成分,但可以看出,超过一年的时间内,没有任何一部港式商业电影宣布立项或开机,显然是由于盈利之路艰难。
因此,我曾提到香港电影的当务之急是要“开工”。那么,如何才能“开工”呢?
这个问题亟需一部作品的问世,类似于曾经的《无间道》、《寒战》或者《无双》,以打破市场的“冰封状态”,重新提振信心。目前的希望或许寄托在即将开拍的《九龙城寨之龙头》上。
有趣的是,我在之前写过一篇小文,题为《港影:〈九龙城寨之龙头〉,“末法”时代的权杖,一语双关的争雄》。文中指出,这部即将开拍的大片,是香港电影在“末法时代”中唯一承载着“破冰”使命与希望的“方舟”。
然而,过去二十年来,香港电影的声势,实际上依赖于郭富城、刘德华、梁朝伟、甄子丹和古天乐这五位明星的鼎力支持,因此被称为“巨头”。但随着这些演员日益自重其身,难以重新聚集。
若要重聚,势必会涉及到“番位”的争夺问题。不少人对此颇感不满,暗示《九龙城寨之围城》及其系列影片归某位演员所有,甚至称该影片是由这位演员投资并一手操控。换句话说,参与这个项目的任何人都不该有繁复的番位争执。然而,实际上,身在其中的演员们恐怕并未过于在意这些巧妙的议论。
粉丝们的反应,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从我的观察来看,上一部港式动作大片《九龙城寨之围城》被内地一部小成本喜剧《末路狂花钱》击败,止步七亿票房,原因大致在于其题材相对薄弱、剧情较为单薄以及演员阵容不足。这三方面的短板很难吸引观众。
具体来说,题材的弱势相较于喜剧,剧情的单薄则体现在电影主要以打斗场景为主,而演员的阵容新面孔较多,难以撑起整体效果。续集或许会有所改观,比如郭富城曾提到对剧本深度的要求,另外,传出郭富城与古天乐之外,可能还有周润发的加盟,这无疑修正了前作的两大短板。
至于题材,若能避开内地的强势喜剧电影,全力聚焦核心受众,或有更大改善。
然而,仅凭这些,便能够轻松重回“十亿票房俱乐部”吗?恐怕这是个过于乐观的想法。
简单总结。
以《九龙城寨之围城》为例,尽管影片的品质尚不能与香港电影的巅峰之作相提并论,但凭借其卓越的美术设计、布景和动作场面,再加上精湛的叙事技巧和剪辑水平,若在《寒战》至《怒火·重案》时代推出,票房至少能够保障在八亿元以上。
至于《九龙城寨之龙头》,即便它克服了前作的不足,在影片质量和演员阵容上也能与众多香港大片相媲美,但在当前的影市寒冬中,未来依然不敢抱有太多期望。香港电影要回归“十亿票房俱乐部”的艰难程度,着实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不过,正如新浪潮与复古风潮的交替,观众的口味也会经历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只能静静等待,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