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娱签儿
编辑 | 娱签儿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个人媒体”
当我看到71岁的陈佩斯深夜发布视频向观众道歉时,心中涌上了五味杂陈的复杂情绪。曾经让全国观众笑到肚子疼的喜剧巨匠,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沉寂,终于在1999年退出春晚之后的26年,再度重返大银幕,本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然而却遭遇了市场激烈竞争的围堵。
更加令人唏嘘的是,陈佩斯的老搭档朱时茂,在《戏台》首映礼上流下了眼泪,表示这是第一次为陈佩斯落泪。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喜剧大师的回归之路如此坎坷,甚至连官媒都忍不住出来力挺呢?
早年与春晚的渊源
要谈陈佩斯与春晚的渊源,我们得从1984年说起。那一年,央视举办了首届春晚,感觉效果不错,第二年便计划在节目中加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和喜剧元素。于是,陈佩斯与朱时茂成为了这个新尝试的主角。
他们两人经过一番思考和努力,创作出了小品《吃面条》。这个节目的诞生,甚至一度面临能否上春晚的巨大不确定性。最初,他们在体育馆餐厅进行了试演,效果非凡,连厨师都笑得捧腹。然而,春晚的领导却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节目太过欢乐,可能不适合春晚这个庄重的场合。于是,《吃面条》一度被搁置,直到大年三十临近时,导演黄一鹤才拍板决定:“豁出去了,让他们上,出了事我担着。”这位导演的支持,成为了他们表演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最终,《吃面条》成功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小品这一表演形式也正式进入了大众视野,从此,陈佩斯成了春晚的常客,演绎了许多经典小品,像《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每一部都堪称经典,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陈佩斯本人也曾表示,《警察与小偷》是他至今无法超越的巅峰之作。
对喜剧的独到理解
陈佩斯的喜剧表演,至今仍然具有时代前瞻性。在当今不少“喜剧”作品中,夸张表演和段子堆砌已成为常态,而陈佩斯的作品却展现了真正的艺术深度。春晚上的他,深刻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艺术是跨越时间的。无论过了多少年,经典作品始终能够打动观众,让人笑中带泪。
1990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的《主角与配角》成了春晚的经典之作。然而,在直播过程中,陈佩斯的枪带突然断裂,演出陷入了危机。朱时茂临危不乱,一边继续说台词,一边偷偷为陈佩斯调整枪带,但由于枪带的材质太硬,始终无法修复。为了不让演出被打断,陈佩斯只好将枪斜挂在胸前,没想到这一失误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笑声,观众笑得更开心了。事后,两人都庆幸自己的处理得当,否则,这一场演出可能就会因突发状况而完败。
从那以后,陈佩斯和朱时茂更加敬畏舞台,每个道具都要经过严格检查。然而,命运依旧难以预测,1998年,他们的作品《王爷与邮差》筹备了整整七年,精心设计了每一个动作与包袱,但演出时却接连发生了失误。朱时茂的麦克风掉落,陈佩斯尝试调整无果,只能共用一个麦,随着走位的变化,问题愈发严重。为了让观众听清台词,两人不得不高声喊叫,而陈佩斯的假发也掉了,朱时茂手中的扇子破损,音效也没能正常播放。一个接一个的失误,让两位舞台老将首次体验到了无力感。演出结束后,陈佩斯默默流泪。
春晚的告别
1999年春晚,观众们按照惯例守在电视机前等待陈佩斯和朱时茂的登场,但等到《难忘今宵》的旋律响起时,他们依旧没有出现。陈佩斯事后透露,春晚的创作压力异常巨大,领导们总是要求节目不能太过欢乐,而他所创意的内容也屡屡被否决。最令人心寒的是,春晚的创作环境充满了政治博弈和虚伪氛围,最让陈佩斯无法接受的是假托的观众掌声。“冷场我能接受,但弄虚作假的掌声是对喜剧的最大侮辱。”他坦言。虽然放弃春晚意味着失去了巨大平台和机会,但陈佩斯最终选择了尊严,放弃了这片曾经是他梦想起航的舞台。
重返大银幕
时隔26年,当陈佩斯重回大银幕时,他已是71岁高龄。看到他在视频中深深鞠躬,郑重其事地道歉,“对不住大家,让您久等了”,这让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话剧《戏台》是陈佩斯投入了8年心血的作品,经历了多次换投资人,才终于得以搬上大银幕。首映礼阵容相当强大,黄渤、姜武等明星都出席了,而最令人动容的,是朱时茂的眼泪。这是朱时茂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为陈佩斯流泪,两个老朋友紧紧相拥,感动了无数人。网友们纷纷表示,“必须看!”“为了陈老师,必须支持!”
原定于7月17日上映的电影,由于其他大片的临时提档,档期被挤到了25日,陈佩斯因此发布了深夜道歉视频。面对资本的围堵,他依旧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继续为电影宣传,而这一切感动了无数人。尤其是官媒的力挺,更让人心生敬意。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观看,展示出对陈佩斯作品的支持和敬意。网友们纷纷在视频下留言,呼吁更多人来看这部电影。这种自发的支持,表达了观众对陈佩斯多年来所贡献的欢笑与感动的深深回报。
结语
陈佩斯的故事,仿佛是一段时代的缩影。从春晚的喜剧大师,到荧幕前的隐退,再到71岁高龄重返大银幕,他经历的不仅是个人的起伏,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最令人敬佩的是,陈佩斯从未放弃对艺术的坚守,正如他所说:“戏比天大。”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仍有人为了艺术愿意付出一切,这份精神是无价的,也是最为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