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八黄金档新剧《利剑玫瑰》开播,收视率一度飙破3%——数字亮眼,现实却冰冷刺骨。
承接《扫毒风暴》余温,观众期待“神仙打架”,却迎来当头一闷棍:豆瓣开分即崩,一星差评如潮水汹涌。
央八这块金字招牌,竟也遭遇了“被骂成这样”的尴尬时刻……
剧中一个街头哭泣的小女孩,泪眼婆娑灵气四溢,瞬间将观众拽入剧情,可镜头一转,迪丽热巴登场,特写扑面而来,气氛陡然割裂。
当小女孩的自然演技与女主角形成鲜明对比,观众调侃“小孩才是主角”的戏言背后,是巨大的演技鸿沟带来的荒诞感。
热巴在剧中饰演的打拐队长邓妍,其表演效果被观众贴上了“正剧版花瓶”的标签——精致妆容在打拐剧的灰暗底色上显得尤为突兀。
即便角色被绑架后,剧情逻辑要求她狼狈不堪,镜头中的热巴却宛如刚踏出顶级秀场:发型蓬松顺滑,衣衫整洁如新,连脸上污痕都像是精心设计的妆容点缀。
观众不禁质问:剧组是在拍打拐正剧,还是在为女主角打造专属美颜秀场?
当热巴换上笔挺警服,观众期待的是干练沉稳的执法者气场,然而剧中呈现的,却是“表情管理社团”式的生硬演绎。
无论是分析案情还是下达指令,其眼神飘忽、气场羸弱,全然不见刑警队长应有的魄力。
搭档金世佳的焦急反应反成真实写照——这不像领命出击,更像被强行“扔包袱”。
更令人出戏的在于声音与角色的割裂:本该铿锵有力的警队台词,从热巴口中吐出却化作气音游离、咬字干瘪的“强忍流感”式背诵。
网友调侃:“关了声音,热巴表情尚可;开了声音,一秒出戏。”
当一部正剧主角的台词功底甚至撑不起基本职业信念感,剧情张力自然土崩瓦解。
剧情推进中,导演对女主角的“偏爱”更是令人费解,动辄安排慢镜头特写凸显“高光时刻”;
即便在紧张追凶过程中,也舍不得破坏其红毯形象,打斗场面沦为“偶像剧比拼”,动作绵软如弹棉花。
观众弹幕辛辣讽刺:“演成这样,打拐队都要申请社会救助了!”
反观《扫毒风暴》中秦昊的表演:不回避角色的复杂过往,以扎实演技实现逆风翻盘,最终赢得观众尊重。
而《利剑玫瑰》的症结在于:剧组将赌注全押在流量明星的光环上,从剧本、镜头到造型,全方位为其“镶金边”,却忽略了角色与故事本身的血肉。
当镜头语言沉迷于放大一张无可挑剔的脸,却无力呈现一个真实可信的警察灵魂时,剧集口碑的全面崩塌已成必然。
流量与正剧的碰撞本非原罪!!制作方是否具备让“花瓶”蜕变为“戏骨”的专业能力与决心?
这需要演员放下偶像包袱,在泥泞中打滚;需要导演舍弃无意义特写,用镜头讲述真实故事;更需要剧组全体以敬畏之心对待“主旋律”三字的分量。
《利剑玫瑰》的口碑惨案是一记警钟:当观众审美底线被不断试探,当“唯流量论”凌驾于艺术创作规律之上,即便央八的金字招牌,也难挡“现象级车祸”的惨烈结局。
拯救之道唯有一条——回归对表演的虔诚、对故事的尊重、对观众的诚意。
真正的“王炸”绝非流量明星的华丽包装,而是扎根于现实土壤的表演力量与制作诚意。
当镜头不再为一张脸镀金,而开始凝视一个角色的灵魂,我们的荧屏才能真正绽放打动人心的“利剑玫瑰”。
图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