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京照相馆》以30%排片吞噬市场。
当《浪浪山小妖怪》凭借萌宠形象横扫暑期档。
陈佩斯的《戏台》却在排片率不足10%的夹缝中,创造了“上映三周票房逆跌”的奇迹。
如今票房已经翻倍回本,闯过了5亿大关,票房口碑双丰收。
这位71岁的老艺术家,从与央视对簿公堂的争议人物到被官方媒体盛赞的“德艺双馨”,他用了32年的时间。
近日,再次“点名”陈佩斯,刊登了这位71岁艺术家的署名文章。
撰文字字珠玑,给娱乐圈敲响了警钟。
逆袭成名路陈佩斯这辈子跟“喜剧”二字绑得死死的。
25岁,他跟随父亲陈强,主演了电影《瞧这一家子》。
那时的他,虽然只是个不出名的星二代,身上却流露着意气风发的姿态。
他每天第一个跑到剧组,争取角色,哪怕跑龙套也心满意足。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至极,导演随口的一句话,将他的演艺道路彻底封死。
“你爸是大反派,你这形象也太正了,演不了主角。”
憋着一股蛮劲,陈佩斯索性拉着父亲捣鼓起了喜剧,没有投资,没有创作功底。
陈佩斯干脆什么都自己来,自己学。
1982年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影棚里,陈佩斯蹲在墙角啃馒头,手里攥着改了十七遍的《父与子》剧本。
电影的主角不是英雄,而是带着“土气”的小人物,在生活里跌跌撞撞,却总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影片上映后,票房破千万,成了80年代最火的喜剧。
什么是天赋,这就是!
陈佩斯用处女作开辟了喜剧蓝天,他的名字成了“平民喜剧”的代名词!
真正令他火遍大江南北的,莫过于春晚舞台的亮相。
1984 年,春晚导演找到陈佩斯,请他安排个节目。
陈佩斯答应后,拉着朱时茂合作排练了《吃苗条》,并将这种艺术形式定义为“小品”。
春晚导演团看得哈哈大笑,然而笑声停止后话题一转。
认为这样的大笑并没有什么意义。
在陈佩斯等人的努力下,这个节目才顺利登上春晚。
陈佩斯端着空碗“吸溜”有声,朱时茂憋笑到肩膀发抖,台下观众笑成一片,指着电视说:“这小子演得真逗。”
从那之后,陈佩斯就成了春晚的“台柱子”,后来的《主角与配角》,他的台词“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直到现在还是流行梗。
从1984到1998年,他上了11次春晚,每一次都能观众逗得前仰后翻。
观众说:“过年可以没有饺子,但不能没有陈佩斯。”
喜剧届“硬骨头”1998年,陈佩斯一声不响,突然宣布退出春晚。
因意见不合,他不顾以卵击石的嘲讽,更不顾外界的流言蜚语,与央视对簿公堂,毅然选择用法律捍卫尊严。
这场耗时两年的诉讼,最终以陈佩斯胜诉告一段落。
可谁都知道,赢了体面,输了饭碗。
胜诉后,他发现所有电视台都对他敬而远之,广告商纷纷撤约,甚至有同行私下劝他“别再得罪央视”。
一场毫无声息的“封杀”围绕着陈佩斯,可他在镜头前仍旧从未示弱过。
他说“小品也是艺术品,得有骨头”。
当娱乐圈充斥着流量至上的喧嚣,他就默默扎根话剧舞台。
直到2025年,陈佩斯这位71岁的老艺术家,带着儿子陈大愚,拿出作品《戏台》重出江湖。
让人恍如隔世,仿佛多年前陈佩斯和其父陈强艰难创作一般!
离开影坛足足32年,陈佩斯的表达手法并不生疏,话剧的筋骨,舞台的现挂,电影的镜头语言。
他认为,喜剧不是挠人咯吱窝逗笑,而是里头得装着真东西。
果然不同凡响!
2016年话剧《戏台》首演时,资方五次撤资。
电影上映初期,排片率被压缩至不足 5%,黄金场次几乎全被商业大片占据。
但是,别人都不看好你,偏偏你最争气!
当观众发现深夜场《戏台》上座率超80%,当豆瓣评分从8.0稳步升至8.3,市场开始重新审视这部作品。
口碑和票房双丰收,打破了“戏曲题材只属于中老年”的刻板印象。
尤其是电影中,黄渤饰演的包子铺伙计的京剧髯口功架,仿佛这人活生生就在眼前。
看来,陈佩斯终于在商业与艺术间找到了精妙平衡。
如今,《戏台》电影票房已突破5亿,话剧巡演仍在全球持续上演。
更令人动容的是,官网评论区首次开放,首日留言超20万条。
北京某中学将《戏台》作为传统文化教材,上海白领自发组织“戏班职场隐喻”研讨会,甚至有企业将电影台词“戏比天大”写入企业文化。
再次“点名”这一回,市场终于向真诚低头!
2025年8月7日,以《“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为题,罕见刊登这位 71 岁艺术家的署名文章。
“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着糊弄任何一个!”
“不管潮流怎么变,该守的规矩一寸都不能让!”
既呼应陈佩斯在话剧领域十年磨一剑的创作历程,又暗合当下娱乐圈浮躁风气的批判。
的话不光犀利,还带由艺术温度,说到了大家内心深处。
不少网友高呼,“给陈老正名了!”
有媒体担心陈佩斯还会继续沉寂,于是赶忙问道,以后还演吗?
陈佩斯立刻严肃表态,“有观众看,我就一直演下去!”
当影院灯光亮起,观众自发为片尾字幕鼓掌的场景,或许就是对“戏比天大”最朴素的致敬。
网友怒评:
陈佩斯的《戏台》真是给那些不看好它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这就是好作品的力量,不惧资本,用口碑逆袭票房!
这方戏台,终究会在时光的长河中,成为永不熄灭的灯塔。
结语: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再次“点名”陈佩斯,再次敲响警钟:
当算法推荐主导审美,当快餐文化侵蚀精神。
真正的艺术永远需要创作者“押上全部身家”的孤勇,需要观众“耐住性子品味”的真诚。
他始终像个手艺人,把“喜剧”这门活计,磨得越来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