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说‘长期主义’,其实就是老艺人们常挂嘴边的‘戏比天大’。”
“搞创作就认一个死理儿:戏是磨出来的。”
“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观众。”
8月7日
电影《戏台》导演、主演陈佩斯
在《》撰文
谈喜剧创作,回望舞台初心
引发网友热议
以下为全文——
从话剧《戏台》到电影《戏台》,这一路我们走了10年。说实话,10年前刚排这台戏的时候,哪敢想能演这么久啊!每次演出,我们都当作第一次演,都往戏里带点新琢磨,不是一味讨好,更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在剧场里跟观众一点点磨出来的。观众在这个地方没笑,回去就得琢磨;这个地方效果好,想想节奏还能怎么更好。戏要常青,就得像以前的老艺人说的“带活气儿”。既要守住根本,又要懂得让戏“呼吸”。
我做喜剧,刚开始确实是因为热爱。年轻的时候就觉得能把人逗乐特别有成就感。但干着干着就发现,喜剧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它背后连着的是咱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气儿。《史记》里写的“优孟衣冠”是春秋时期的讽谏故事,今天看,那是最早的喜剧表演。现在的喜剧,说到底,是在传承一种活法儿。
好的喜剧,一定是讲对人有用、对社会有意义的故事。但这个意义不是硬塞给观众的,而是藏在那些荒诞的情节里、角色的困境里,等观众自己发现。这才是我心目中喜剧该有的样子。
喜剧的厚度得往文化的根上找。我们这部戏里有很多细节。为什么戏箱不能随便坐?一个戏箱,装着上千年的讲究。拍的时候,光考据这些细节就花了大力气。为什么?因为真正的喜剧冲突得从文化土壤里长出来。我们要尊重自己所做的这件事、这个舞台。尊重了,有了敬畏心,才能更好地传承。艺术是可以创新,可以突破,但根儿不能丢。就像种树,你修剪枝叶可以,但把根刨了,树就活不成了。
我从2001年回归舞台,心里想过:离开这么多年,观众还记得陈佩斯是谁吗?但只要舞台上灯光亮起来,熟悉感和踏实感就回来了。最怕的不是观众不接受,是怕自己对不起这方舞台。我们站在舞台上,能看清每个观众的表情。观众乐了笑了,心里就有底。这个皱眉了,那个打哈欠了,这戏就得再想想怎么改。舞台就是你给它付出真心,它还你精气神。只要有观众看,我就会一直演,有戏演、有观众等你,就是最大的幸福。
从电影到电视,从电视到舞台,再从舞台回归电影,我尝试过多种艺术形式。像唱戏的行当,生旦净末丑,各有各的味儿。最早拍电影用胶片,成本金贵,不能轻易出错,压力挺大,这种压力逼着自己在镜头前更留神些,把每处细节再磨得细些、稳些。电视这个载体能把你的表演带去千家万户。话剧舞台的反馈是实时的,台下坐着千把观众,你抖个包袱,笑声立马“砸”脸上,很过瘾。这次把《戏台》拍成电影,算是融合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特色和优势。话剧的筋骨,舞台的现挂,电影的镜头语言,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里头得装着真东西。
现在流行说“长期主义”,其实就是老艺人们常挂嘴边的“戏比天大”。您看那些老戏班子,都是一代代人在“死磕”。搞创作就认一个死理儿:戏是磨出来的。我们有时候也得有这股子轴劲儿,为了一句台词能磨半宿,为了电影里一个不起眼的道具或者台词的气口较真,即使观众不会注意到,我们自己心里得门儿清。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观众。不管潮流怎么变,该守的规矩一寸都不能让。
(上下全文)
“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
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还得从这部电影开始说起——
《戏台》是一部什么电影?
时隔32年,陈佩斯带着他的新片《戏台》回到了大银幕。
作为一部讽刺喜剧,《戏台》讲述的是民国初年五庆班班主侯喜亭带着戏班进京演出,遭遇军阀强行改戏,在“真角儿”与“假角儿”、“改戏”与“护戏”中展开的荒诞拉锯。
此前同名话剧已上演十年,豆瓣评分高达9.0,被誉为「中国原创话剧天花板」。
“独立鱼电影”评价:它不只是一出喜剧,更是裹着荒诞外壳的深刻寓言。
但上映后,观众对《戏台》的评价 两极分化。
有人觉得它没有网络梗、没有流量明星,是纯正的喜剧; 也有人觉得人物塑造太过陈旧,颇有自我陶醉之嫌。
总体来看,黑马还是“逆袭”成功了——
最初点映三日,票房仅仅137万元,排片遭冷遇。但随着口碑发酵效应,短短几天,预售票房突破 4000万元。
据猫眼票房实时数据,截至8月7日18时,影片《戏台》票房突破3.6亿元。
这被一些媒体称为:“戏比天大”打赢“年轻流量”。
如何看待“戏比天大”?
一部作品可以演十年,这正是当下人们所乐道的“长期主义”。
而在陈佩斯看来,这个时髦的词汇,其实就是老艺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戏比天大”。喜剧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一份热爱,更是一种信仰。
对于《戏台》, 曾发表简评: 在这个“笑声”可以被算法建构的时代,陈佩斯的喜剧显得尤为稀有。
评论肯定了陈佩斯“结构喜剧”理念,认为其通过严谨剧本架构传递人性洞察,与当下段子喜剧形成鲜明对比。喜剧之下的命运悲剧内核“后劲儿”颇为猛烈,耐得住细细咀嚼。
有 业内人士认为,陈佩斯是 “用经历和风骨讲故事”。
国家一级演员袁惠芳表示,在蒙太奇叙事的电影版里,不会像舞台剧里演得那么过瘾;而另一方面,这种憋屈和放不开,恰恰契合了主题矛盾,一面迎合苟合时局,一面苦撑坚守底线。
有专家学者认为,影片 “回避了历史的复杂性”。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马俊亚指出,影片将民国艺人塑造为“艺术殉道者”,却淡化戏班内部剥削(如名角兼具瘾君子身份)及与权力的共谋,回避了历史复杂性。
也有影评人认为 节奏缓慢,“包袱过时”。除了依赖鸦片、误认身份等上世纪梗,还需靠字幕理解剧中京剧梗。当下观众更习惯《长安的荔枝》的“职场梗”或《南京照相馆》的温情幽默。 陈佩斯坚持“慢工细活”的喜剧节奏,在短视频驯化的市场中被指“沉闷”。
对于“戏比天大”这四个字,网友们一直以来有不同看法。
@游半云: “戏比天大”并非指不顾个人安危和家庭责任的极端奉献。而是在于面对困难时的敬业、责任感和全心全意的投入。
我的表演老师是这么跟我们讲“戏比天大”的。不是家里出了急事不回也要演戏,也不是演出中意外受伤不去急救还要坚持演戏。是剧组穷的买不起服装订做不了道具背景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做衣服做道具做背景板。哪怕穿着没那么漂亮华丽精美的服装,用着不太真实的道具,依然展示出最好的表演。是哪怕台下只有一位观众,也尽心尽力从头到尾全情投入的演出。
@代马依风:“绝对不能改戏”可笑。
什么“即使枪炮齐飞,戏都不能停”,什么“戏比天大,绝对不能改戏”。但凡看看过去戏班谋生的记录,都不会觉得一群戏子能不要命地去唱戏。“绝对不能改戏”更可笑。戏剧发展就是一路改过来的,窦娥冤以前就是纯悲剧,后来才改成平冤昭雪;满清不让演关公戏,所有戏里的关公几乎都换成了张飞。
@申鹏: 正是因为改了戏,京剧才有了生命力。
当年的《霸王别姬》中有一幕:解放后程蝶衣给解放军唱《霸王别姬》,唱破了音,然后解放军集体鼓掌……然而电影中清宫太监、地主豪绅、权贵、日本鬼子,可能真的懂“艺术”,能欣赏程蝶衣的表演,可是他们把程蝶衣当人了吗?他们嘴上喊着“程老板”,私底下把他当什么?那只是一个下九流的玩物而已。而在解放军眼里,无论是京剧、昆曲还是黄梅戏、二人转,都是人民的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名角儿,还是普通龙套,都是“人民艺术家”,也没个高低贵贱之分……正是因为改了戏,京剧才有了生命力,才能活到今天,不然早就死了。
那么
对于“戏比天大”这一观点
你怎么看?
快来留言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