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编剧于正在微博评论区一句“刘昊然电影咖不接剧吧”,瞬间点燃舆论战火。这句看似轻飘飘的断言,不仅被网友火速扒出漏洞,更掀开了娱乐圈“电影>电视剧”的陈旧鄙视链遮羞布。
实绩打脸:刘昊然本就是“剧圈优等生”
于正的“不接剧”论断遭遇网友列数据反击:刘昊然2016年主演的青春剧《最好的我们》豆瓣8.9分,成为现象级作品;2017年《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提名白玉兰奖,演技广受认可;2019年《九州缥缈录》更是投资超5亿的顶级剧集。其剧集领域成绩单堪称亮眼,“不接剧”之说彻底站不住脚。近年他减少剧作,实因严苛筛选剧本与电影档期冲突——2025年其《南京照相馆》等三部电影连拍,无缝进组下难留档期。
争议本质:虚伪等级制遭遇时代反噬
于正言论的深层矛盾,在于将载体形式作为评判演员地位的标尺,隐含“演电影即高人一等”的潜规则。但观众与行业早已觉醒:周迅演《如懿传》、胡歌扛《繁花》,剧集与电影的艺术边界日益模糊。刘昊然在《南京照相馆》路演中直言“演员要有正确史观”,更印证其选择核心是内容深度而非载体。反观于正旗下《延禧攻略》《墨雨云间》等剧,依赖话题炒作却难掩剧本单薄,所谓“高级”人设不攻自破。
观众觉醒:内容为王终结“咖位游戏”
这场闹剧背后,是市场对优质内容的迫切渴求。当粉丝晒出刘昊然剧集实绩、网友高呼“打破载体偏见”时,行业更应反思:与其纠结虚无“咖位”,不如深耕剧本质量。观众的态度早已鲜明——谁管电影还是剧集?好看才是王道! 若仍有人以载体论高低,不妨反问:“《漫长的季节》比扑街电影差在哪儿?”
于正一言不慎,意外戳破旧规则最后的体面。当刘昊然们以作品质感跨越载体鸿沟,当观众用口碑为佳作加冕,影视圈虚张声势的“咖位分层”,早该让位于“内容至上”的真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