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为什么被称为“鬼才”?(徐克曾为什么公司拍片)

徐克,为什么被称为“鬼才”?(徐克曾为什么公司拍片)

本文作者:李啸天

徐克,自1979年正式踏入电影圈,他的电影才华迅速被业界认可,前途无量。

前两部作品《蝶变》《地狱无门》,由“香港电影教父”吴思远投资。可是,电影制作水准不错,却得不到市场认可,两连扑。吴教父的“思远影业”只是独立制片公司,规模不够,承受不了这连续的亏损。于是第三部《第一类型危险》,徐克选择与电影导演陈家荪合作。

陈家荪,这个名字大家可能稍感陌生,但是他的妹妹陈咏悯就不简单了,她是大名鼎鼎的“嘉禾公主”,是李小龙电影的女主角,也是他的绯闻女友。她的艺名叫苗可秀。

陈家荪与苗可秀兄妹俩早年间曾一起在夜总会里表演节目,后来才进入演艺圈。陈家荪转做电影导演之前,在TVB担任编导,参与制作过综艺节目《欢乐今宵》。

身为导演,陈家荪执导的《林亚珍》,于1978年上映,以独立制作的形式,打破了“邵氏”与“嘉禾”两大巨头对电影市场的垄断,跻身电影票房榜前十名,位列第7名,票收271万。1980年推出的《摩登土佬》,同样跻身票房榜前十,位列第7位,票收407万。陈家荪最让人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他以广告的手法去拍摄电影,被视为香港电影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徐克与陈家荪的合作,属于强强联合,尽管《第一类型危险》票房依旧扑街,但是徐克的导演能力,进一步得到认可。

接下来,向他伸出友谊之手的那个人,是麦嘉。

麦嘉,是1980年代香港的一位大神级电影人。

上面说过,香港电影整个1970年代,都被“邵氏”与“嘉禾”两大巨头垄断,对两巨头体系之外新人的发展很不友好。强如李小龙,也得依靠“嘉禾”才能发展起来。

吴思远,原本有能力发展成新的巨头。当他打造的《蛇形刁手》《醉拳》大火时,成龙多次恳求吴思远签下他,基于他们良好的合作关系,肯定大家都有更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吴思远顾虑太多,缺乏魄力,没有签下成龙,而是眼看着“邵氏”与“嘉禾”打架,最后成龙花落“嘉禾”,迅速帮“嘉禾”攻城略地,打得“邵氏”满地找牙。

那个时候,小公司想要发展成为巨头,似乎除了吴思远就没谁了。

可是,并不是这样的。麦嘉,就摇身一变,从家庭小作坊,迅速发展成为了电影巨头。厉害到什么程度,居然让“邵氏”与“嘉禾”两家宿敌破天荒地联手起来,要对付麦嘉。

麦嘉,他凭什么?

吴思远不能壮大,在于他缺乏魄力,不敢签成龙。成龙太贵他吞不下,可袁和平没那么贵,他也没有签,只是松散的合作,这就注定了他的公司无法壮大。“嘉禾”快速壮大,就在于重磅签下了许冠文、洪金宝、成龙几位最当红的明星,锚定“巨星战略”,快速成长,实现裂变。

吴思远不敢的,麦嘉就敢。徐克,就是他签下的重要潜力新秀。

麦嘉,出生于1944年2月,比徐克年长6岁。按说,麦嘉也是海外留学归来,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系。其实他的本科是电子工程,纯粹的理科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一名通信工程师。但是喜欢电影的他,于27岁重返校园,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在电影系学习电影制作。厉害之处,在于他居然混进了007系列电影《007之金枪人》的制作团队,这履历简直就是给自己镀了层金,重要的是偷师不少,学会了很多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技法。对了,“包租婆”元秋就是在《007之金枪人》当了一回“邦女郎”,相当青春靓丽。

回到香港,麦嘉直接把这些西方的技法应用于香港电影之中。但没人把麦嘉计算进“香港电影新浪潮”之中,主要在于麦嘉电影过于商业化,过于市场导向,缺乏文艺性,缺乏社会表达。

“新浪潮电影”是一群知识分子不约而同掀起的一股风潮,他们拍出的电影都属于艺术片,是知识分子电影。麦嘉是高级知识分子出身,但是他的电影更偏商业属性。这一点,在他签入徐克之后,又深深影响了徐克。

麦嘉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时间是1973年。他似乎是从来就没想过单打独斗,像吴思远那样去做独立制片人。而是从一开始,就开始混圈子,回港后迅速与吴耀汉、黎应就、洪金宝、刘家荣等几批电影人混在了一起。然后,马上与洪金宝、吴耀汉这些大佬,搞了个“先锋影业公司”。

“先锋影业”,于1976年按照美国西部牛仔的套路拍摄了电影《一只光棍走天涯》,但是票房惨淡。不过,这部影片启发了后来的周星驰,星爷第一部票房大赚的影片《一本漫画闯天涯》,灵感就来源于本片。

“先锋影业”是麦嘉的初次创业,由于经验缺乏,啥都不懂,也就出现各种纰漏,眼看搞不下去。吴耀汉率先离开,洪金宝也紧随其后。好在,生意不在人情在,他们的友情没受太大的影响。毕竟,创业不成,损失也不大。

麦嘉并不是天生喜剧人。在推出《一枝光棒走天涯》之后,创业失败后的他,接受片约,执导过当时的热门动作题材,执导了陈观泰、刘家荣、孟飞主演的《铁拳》。这是一部张彻式的阳刚型功夫片,讲究硬桥硬马和血腥惨烈,全片就是一直打打打,跟麦嘉想要追求的诙谐打斗作风简直格格不入。此时的他也没有话语权,只能根据剧本按部就班地去拍摄。可想而知,这部影片失败了。但是,后来好莱坞cult片《铁拳》,创作灵感就来自麦嘉这部。那时候的香港电影,连一部失败的作品,都能影响到好莱坞,还是很厉害的。

多重打击之下,麦嘉的创业梦想差点夭折在起跑线上。但是这种挫折怎么可能打倒一个不安分的理工男?

1978年,麦嘉再次与洪金宝、刘家荣合作创业,以洪金宝为核心,成立了“嘉宝影业公司”。推出了动作喜剧片《老虎田鸡》(1978)、《搏命单刀夺命枪》(1979)。

这两部动作喜剧片的拍摄,尽管领衔人是洪金宝,但已经聚集了麦嘉、石天、黄百鸣、曾志伟等后来的“新艺城七怪”的核心成员。

(《搏命单刀夺命枪》的片场照,那时的麦嘉还是有头发的)

在拍摄完《搏命单刀夺命枪》后,麦嘉与石天、黄百鸣参演成立了一家名为“奋斗电影”的电影公司。

这次三人一条心,选择了一条另类的道路,把目光投向了当时还不被看好的喜剧片市场。这赛道里,原本只有许冠文的市井喜剧风行一时,但也到了末期,拍不下去了,亟待新类型的喜剧片来洗牌。在这个新喜剧没有来临之前,没人看好这个市场,也没人知道新型喜剧是什么样的。

麦嘉生逢其时,摸索了几部作品之后,终于将属于他的新式喜剧琢磨出来了。首部作品《无名小卒》一经推出,就让业界眼前一亮,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还记得前文洪金宝篇里,提到洪金宝的“德宝”,被港商潘迪生看中,重金注入,而且将“邵氏院线”纳入旗下,一时间“德宝”从一家小公司一跃晋升为一线大厂,有了与“嘉禾”对抗的资本。

麦嘉的“奋斗”也是如此,被港商大佬雷觉坤看上了。雷觉坤经营着九龙巴士,而且拥有地产公司九龙建设,旗下还有一条院线叫“金公主”。这条院线也是“邵氏院线”、“嘉禾院线”之外的香港第三大院线。

“金公主”虽然贵为第三,但是面对“邵氏”和“嘉禾”,劣势实在太明显,因为它不投资电影也不做电影发行,只能放一些独立公司的电影,收入有限,还经常出现无片可放的囧境,被人戏称为“玻璃线”。

雷老板财大气粗,当然不甘心做被人看不起的“小三”。为了摆脱这个困境,“金公主”就准备搞制片业务。

于是,雷觉坤找到了麦嘉,找到了“奋斗”,双方一拍即合,在1980年8月合资组建了一个新的公司---“新艺城影业”。

因为“奋斗”的核心是麦嘉,到了“新艺城”,股份配比按照原来的影响力进行分配,“金公主”与麦嘉联合占72%,另外的股份石天占 19%,黄百鸣占 9%。

然后,“金公主”与麦嘉合股的部分里,“金公主”占51%,麦嘉占49%。合算一下,麦嘉个人在整个“新艺城”中占股约35.3%,比另外两大巨头石天和黄百鸣的总和还多。

这个畸形的股份分配,为未来他们的分手埋下了伏笔。恶果在5年后爆发了。

1980年年底,“新艺城”推出了自己的创业作《滑稽时代》。导演兼编剧是吴尚飞,主演是李海生、麦嘉、石天、黄百鸣、黄一飞。整部作品,就是在模仿喜剧大师卓别林。但故事的框架是老上海电影《孤儿救祖记》,东西结合,内容是“大时代”下穷人的辛酸,采用以嬉笑怒骂的幽默形式,展现了现实的缩影,有钱的人甚至可以随便扔蛋糕取乐,男主却因为饥饿,免费当义工,给人扔蛋糕玩,充分体现了“喜剧的忧伤”,笑中有泪。一举让《滑稽时代》拿到了520万港币的票房,新艺城首战告捷。

这部电影的导演就是吴宇森,因为当时他和“嘉禾”还有合约在身,因此他不得不化名“吴尚飞”为“新艺城”拍片。

《滑稽时代》上映没几天后的1981年农历大年初一,“新艺城”马上又推出了《欢乐神仙窝》,这部电影票房512万,也非常不错。

要说明的是,这两部电影的成本不过100万出头,以小博大能有如此回报率,分别打入了年度票房榜前十名,让初生的“新艺城”站稳了脚跟。

连战告捷,麦嘉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太清楚人才的重要性了。在他的邀请之下,1981年徐克、施南生、泰迪罗宾和曾志伟正式加入,组成了“新艺城七怪”。

徐克,就此告别了单打独斗,找到了组织。他和太太施南生一起,迅速成为“新艺城七怪”里的生力军。徐克负责创作,施南生作为团队唯一女性,负责制片与财务管理,其专业能力被誉为新艺城“管家婆”。

“新艺城”此后一系列的成功得益于“新艺城七怪”集体创作。

通常来说,麦嘉是核心人物,他先决定要拍哪个题材,然后七个人就在麦嘉家里通宵开会构思,最后黄百鸣再整理成剧本,形成了让观众在多少分钟内笑一次、感动一次、震惊一次的电影风格。

“新艺城七怪”合体之后,在暑期档接连推出了《鬼马智多星》《追女仔》两部电影。其中,《鬼马智多星》票收747.9万,位列年度票房榜第4位。《追女仔》更是成了1981年香港本土电影票房榜亚军,票收946.4万。那年进入票房榜前十的还有《快乐神仙窝》,以前已经提过。

票房榜第六位的《再生人》,也是“新艺城”出品,由翁维铨执导,林子祥、张天爱、谢贤等主演。这是一部灵异玄奇电影,属于惊悚片的范畴,这也是“新艺城”多元化战略的体现,麦嘉并没有死守喜剧一种类型。《再生人》的成功,也促使“新艺城”后来推出了《小生怕怕》《灵气逼人》为代表的鬼怪喜剧,以《开心鬼》《开心鬼放暑假》为代表的校园灵幻喜剧。

而且,“新艺城”也推出过《搭错车》《何必有我》《阿郎的故事》这样的文艺佳作。

这里只说《鬼马智多星》,毕竟这是徐克第一部大卖的电影,一洗之前“混乱三部曲”的阴霾。而且,这部片也彻底教育了徐克,让他学会怎么去面对市场,知道了自己的心思究竟该用在哪个方向之上。

在《鬼马智多星》之前,“新艺城”的两部喜剧作品《滑稽时代》《快乐神仙窝》依旧是跟风许氏喜剧的“市井喜剧”,追求“含泪的微笑”。到了《鬼马智多星》,“七怪”正式合体,“新艺城”开始尝试摩登豪华喜剧,主要人物不再像小人物喜剧中的角色那样既可笑又可怜,而是艳遇不断(例如《鬼马智多星》中的私家侦探“夜来香”),或者雄心勃勃、趾高气扬地要做一番大事业(例如《鬼马智多星》中的黑帮头目卡邦,《最佳拍档》中敢与意大利黑手党对抗的金刚和光头佬)。

“新艺城”的开山之作《滑稽时代》,是在模仿卓别林。《鬼马智多星》也是在模仿好莱坞20世纪30年代的私家侦探片,然后加入纯香港的疯狂笑料。徐克,作为导演,则在片中加入了个人思考,将影片风格拍成卡通风格,让片中疯狂的故事,癫狂的演绎,都有了一种浮世绘的感觉,强化了影片的喜剧效果。

影片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似乎并不算太高明,甚至会觉得有些尬。但是浮世绘的风格,漫画式的描绘,还是让这部影片的风格极为鲜明,彻底确立了“新艺城”的喜剧风格。徐克,对“新艺城”居功至伟。他也凭借本片收获了第18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彻底站稳了导演的脚跟。

徐克,被称为“鬼才”,就来源于《鬼马智多星》。后来,才被称为了“老怪”。

1981年,“新艺城”力压“邵氏”、“嘉禾”两个老前辈,成了电影最大赢家。也从这年起,“新艺城”正式成为香港电影的新巨头。徐克,也因此在香港电影圈拥有了话语权。何况,他的背后还有一个为他出谋划策的施南生。

“新艺城”在都市喜剧大获全胜后,便开始尝试动作电影,他们把当时盛行的科幻风格007电影和港式喜剧结合,拍出了经典特工喜剧电影《最佳拍档》。

《最佳拍档》1982年上映,该片年度票房达到2600多万,占据了年度票房榜榜首,也是香港首部冲破2000万票房的电影。势头之猛,甚至盖过了成龙,将成龙在嘉禾的处女作《龙少爷》斩于马下,只能屈居票房亚军。

麦嘉也因在《最佳拍档》中的表演成为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这是香港电影金像奖第一次采用正规的提名制,也是唯一一次出现双影帝。另一位影帝就是麦嘉的老友洪金宝,他的得奖作品是《提防小手》。

从推出《最佳拍档》开始,“新艺城”就成了香港电影其他公司的头号公敌,但当时“邵氏”的那帮人马已经过时,发展重心也转向了电视剧。与“新艺城”对抗的主力就只有“嘉禾”。并且,“新艺城”从“嘉禾”挖角了巨星许冠杰,更是让“嘉禾”怒火中生。

当时,“嘉禾”推出洪金宝、成龙、元彪这“嘉禾三宝”为主力的核心阵容,由洪金宝领军,专门搞出一个《五福星》系列喜剧来和“新艺城”对打。

1983年,第一部《五福星》电影《奇谋妙计五福星》获得2199万港元的票房成绩,仅次于新艺城的《最佳拍档2大显神通》的2300万,两者不相上下。

1984年“新艺城”推出的《最佳拍档3:女皇密令》再度刷新香港票房纪录,拿下2900万港币的票房,《灵气逼人》《上天救命》两部电影过了千万,“新艺城”还在青春喜剧和都市合家欢喜剧两个赛道上大获成功。《开心鬼》成本200万,票房高达1700万,《全家福》和《圣诞快乐》也都先后冲破了2000万票房大关,全面开花。

1984年,“新艺城”到达了自己的巅峰。

但是,“新艺城”的上升局势到此为止。这一年,也注定成为“新艺城”历史上的分水岭,因为“新艺城七怪”开始解体了。

1985年,“嘉禾”连出两部“五福星”,《福星高照》和《夏日福星》分别成为票房冠亚军。票房第3到第5,分别是《警察故事》《龙的心》和《僵尸先生》,全是“嘉禾”系的出品。在“嘉禾”和“新艺城”的双雄争霸中,“嘉禾”第一次完胜,形势逆转。

“新艺城七怪”解体的根源就是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前面说过,“新艺城”成立之初的股权分配从一开始就不合理。更不合理的是,徐克、施南生、曾志伟、泰迪罗宾这四位后来加入的核心成员,因为加入的时间晚,都没有公司的股权。

这样的话,他们集体创作,付出的劳动都差不多,分配到手里的钱却天差地别。委屈,自然而然就滋生出来。

曾志伟是《最佳拍档》前两部的导演,这个系列对于“新艺城”的作用就不用说了,是最佳招牌,摇钱树。可是,曾志伟在金钱分配上却毫无话语权。

而且,曾志伟曾经是邵氏片场的龙虎武师,后来成为“洪家班”里的一员,是洪金宝的小弟,而且还不是核心成员。

而洪金宝与麦嘉又是兄弟,平起平坐。这样,曾志伟的地位就有些尴尬。他见了洪金宝,得以小弟的身份毕恭毕敬,转身在“七怪”里他又与麦嘉坐而论道。可是,这种一起创作时的坐而论道,到了分钱上,立马又显出原形,曾志伟依旧是小透明。

于是,在执导完《最佳拍档2:大显神通》之后,曾志伟率先脱离了“新艺城”。为了避嫌,他先转去台湾,后来才转投“嘉禾”与洪金宝合作。

于是,《最佳拍档3:女皇密令》的导演换成了徐克。

这一部作品,故事上没有前两部那么紧凑,但在脑洞上却更进一步,徐克将他的“鬼才导演”的称号进一步坐实,开到无限大,鲨鱼潜艇、镜子躲避摄像头、一条鱼翻身成了船,无不让人拍案惊奇。

此外,片中不仅有山寨肖恩·康纳利版007(该演员是现实中肖恩·康纳利饰演007时的替身),还有山寨英国女皇,以及美国总统里根、山寨版白头侦探,故事创意的灵感里除了《007之女王密使》,还有《疯狂的麦克斯》《星球大战》《白头侦探》《教父》等。

有如此的徐克,“新艺城”当然很开心。但是,徐克却很不开心。

因为,徐克并不喜欢拍喜剧,在创作理念上,与麦嘉、黄百鸣存在根本上的分歧。

“新艺城”强调集体创作,几乎所有的决策都由七人小组集体讨论和决定;剧本也大多由七人小组集体“度桥”,共同创作。剧本一经议定,就不允许任何人(包括导演)擅自修改。

《夜惊魂》最初的导演没有依照剧本拍摄,麦嘉马上把导演撤换掉了。执导《阴阳错》时,“新浪潮”大将之一的梁普智也不按七人小组的本子拍摄,被麦嘉再次挥剑斩将。拍《英伦琵琶》时,梁普智又要改动剧本,泰迪罗宾行使监制权力,不准他改。梁普智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泰迪罗宾马上当起导演来喊“开麦拉”。翌日,梁普智无奈,只好回来依本子办事。在《开心鬼撞鬼》片头的演职员名单中,甚至只有执行导演杜琪峰的名字,而没有导演的名字出现。可见杜琪峰也只是在执行七人小组的计划,按照定好的本子拍摄而已。

集体创作的方式,好处在于可以集思广益,坏处则在于容易扼杀艺术创作的个性,使影片流于模式化、公式化。“新艺城”一部90分钟的常规剧情片通常分为9本。在结构上,第1本必须夺人耳目、引人入胜,第4本要设置一个大高潮,第7本要安排另一个高潮,第9本则要出现一个最大的高潮作为结局。在构思剧本时,还务必把动作、笑料、情爱场面和特技等商业元素的比例配置得当,并精心分配到每本中,以确保每场戏都有这些噱头,且使噱头及高潮戏的呈现保持一定的密度和节奏。这与好莱坞商业片的做法如出一辙。

高度规律化,高度严谨化,势必让有个性的创作人才备感束缚。徐克,就是这样的典型,他感到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创作热情,自己的诸多创作想法受到了限制,于是选择离开,更自由地探索武侠、奇幻等题材。

最初加入七怪时为啥不说呢?因为那时候他毫无名气,还没有得到证明,也没啥话语权,只能求机会。现在不一样了,他有能力有权利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了。

于是,自曾志伟之后,徐克在拍摄完《最佳拍档3:女皇密令》之后,提出也要离开“新艺城”。

《最佳拍档3》再破票房纪录,那时徐克已成全香港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名导,所以“新艺城”的后台公司“金公主”出面挽留。

最后,雷老板同意他独立创建“电影工作室”,不仅可以独立创作,还可以绕过“新艺城”获得金公主的直接投资。

就这样,“新艺城七怪”又走了一位。不,是两位。施南生是徐克的红颜,自然也跟着他了。有了“电影工作室”,徐克的老友吴宇森也来投奔,正式加盟。

徐克在2005 年接受访问时回忆说:“新艺城最大的问题是只拍喜剧,大家都只想拍票房几千万的影片,我提出想尝试不同的电影,大家都没有信心。这种情况下,我有些厌倦,就离开了新艺城。”

“新艺城”那边,在徐克退出之后,麦嘉开始重用林岭东,接拍《最佳拍档4》。后来的《监狱风云》等经典,都是他的代表作。但是,这个第四部,由于当初强大的创作团队的分崩离析,编剧能力大大减弱,该片石天、黄百鸣基本没有参与,完全是麦嘉自己班底搞定,新艺城的分裂开始了。这部的票房与前三部相比,大大不如,而且片中的奇思妙想,几乎是消失了,各种小发明小设计,全都不见了,新奇感消失。

还是1985年,新成立的“德宝”还从“新艺城”挖走了高志森、于仁泰等优秀的人才,损失颇大。

只说徐克,在离开了“新艺城”之后,双方还有合作。在1986年,徐克力推吴宇森,联手打造了《英雄本色》,大收3400万,再次刷新纪录,让“新艺城”赚到爆,一举让周润发成为了“演技之神”,还让吴宇森彻底完成了咸鱼翻身。有关这个系列,容下面专文来讲一讲。值得一提的是,1989 年,“金公主”还与“电影工作室”联合出品了徐克执导的《英雄本色Ⅲ夕阳之歌》,绕过了“新艺城”。

再来简单说下曾志伟。作为人精,曾志伟尽管离开了“新艺城”,但业务合作商却没有停止。1985年,曾志伟参演麦嘉的《横财三千万》;同年,他又成了“嘉禾”《五福星》系列的核心成员罗汉果,从《福星高照》开始就一直有他。

没有成为“新艺城”股东的事,反而让曾志伟没有了羁绊,让他安然游走在“新艺城”、“嘉禾”及新创立的“永盛”等公司之间,想与谁合作就与谁合作,纵横捭阖,不知不觉间铺设了自己庞大的人脉网。

1986年,没有股权的泰迪罗宾终于也忍受不了,选择了离开。“新艺城”回归到了创业之初的“三巨头”模式,只剩下了麦嘉、石天、黄百鸣。

也是这一年,“新艺城”的核心麦嘉却展现出了谜之操作。他带上台湾主管张艾嘉私自与好兄弟洪金宝合作,嫁接“最佳拍档系列”和“五福星系列”,拍了电影《最佳福星》,这部电影导演是曾志伟,出品公司“宝禾”是洪金宝的公司,也是“嘉禾”的卫星公司,而且这部电影是在“嘉禾院线”上映的。影片最终票收2310万,但是合约的关系却让“新艺城”无法通过本片拿到一分钱。

麦嘉对洪金宝是够兄弟了,但对“新艺城”就是背叛。这事儿直接把黄百鸣气得火冒三丈,认为麦嘉这是在卖队友。两个多年的老伙伴,就这样因为一部电影产生了裂痕,这简直比电影情节还要狗血。

别人退出是因为分赃不均,而麦嘉是最大股东还反水,实在说不过去了。这一脚不仅寒了“新艺城”兄弟的心,更让后台“金公主”震怒。

麦嘉让“新艺城”内部纷争不和的矛盾公开化、扩大化了。

最后麦嘉还是回来了,但是“新艺城”已经变成各自为政,三巨头各拍各的,账本也都分开。

这之后,“新艺城”还是有不少经典作品问世的,比如麦嘉和林岭东的“风云系列”,黄百鸣的贺岁喜剧《八星报喜》也是大卖,唯独石天自己拍的《八宝奇兵》《夺命佳人》等片一路扑街。

“新艺城”第三大巨头黄百鸣是七人小组的核心编剧,同时也有很强的表演能力。在《最佳拍档》之外,他还独立开发出了一个《开心鬼》系列,加上在台湾省大卖还夺得影帝的悲剧《搭错车》等,可以说是对“新艺城”贡献最大的人。

他通过旗下电影,捧红了李丽珍、袁洁莹、罗美薇等大批新星,还培养出了高志森等优秀导演,甚至Beyond都是在他手上走出地下的。

黄百鸣最擅长是家庭喜剧,特别适合贺岁档。在1989年,《最佳拍档》已经做烂的情况下,黄百鸣想在贺岁档开一部新片,但被拒绝了。

于是,他带着高志森,和“嘉禾”旗下的许氏电影”许冠文合作,拍了一部《合家欢》。在他看来,麦嘉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

但麦嘉不这样想,他为了狙击《合家欢》,他召集大批明星推出《新最佳拍档》。演出阵营里不仅有麦嘉、许冠杰这对“老最佳拍档”,更推出了张国荣与利智这对“新最佳拍档”,只是少了张艾嘉。看着噱头还是蛮大的,但是新奇感依旧不足,没有了七人创作团队,新片里的奇思妙想全没了,只有各种插科打诨。

结果那年《合家欢》票房3125万港元,比麦嘉在“新艺城”推出的《新最佳拍档》多1000多万,大胜。黄百鸣后来称这一年的贺岁片大战为“新艺城兄弟火并”。

看似黄百鸣赢了麦嘉,但实际两个人双输。

两个人都没想到,在他们之外,王晶携《赌神》这个黑马横空出世,直接把卖家、黄百鸣两兄弟打得落花流水。这一仗打得就这样成了双输局,“新艺城”元气大伤。王晶背后的“永盛”一战成名,快速崛起,成为新巨头。

之后,黄百鸣的《开心鬼》继续做,但已经跳过“新艺城”,自己独立出品了。

至于泰迪罗宾,除了做配乐,也是能导能演的全能电影人。那几年,他除了“新艺城”的电影,“嘉禾”、“德宝”、“宝禾”,甚至邓光荣公司的电影,都有他的身影。

“新艺城”的第二巨头石天,在《最佳拍档》只是客串和监制,他的主要工作是开发《最佳拍档》之外的产品。他最擅长的也是喜剧表演,新艺城创业作品《滑稽时代》就是他做男主角。之后,《欢乐神仙窝》《追女仔》、《专撬墙脚》《全家福》《恭喜发财》《乌龙大家庭》《飞虎奇兵》《八宝奇兵》《红场飞龙》等,都是石天主导的。

作为新艺城的联合创始人,石天是唯一坚守到最后的巨头,可是他的能力存在缺陷,离开了创作团队,无法独当一面,影响力日渐萎缩。

1989年,“新艺城”推出的《阿郎的故事》以3000万票房刷新了港产文艺片票房纪录,更是让周润发三度封帝。只不过这也是“新艺城”最后的辉煌了。

1990年,三巨头继续各自为战。麦嘉另外搞了一家公司“新艺都”,石天接连几部戏都不如人意,慢慢对电影失去兴趣,转而去投资房地产。黄百鸣则自己独资搞了“百鸣影业”,自己当老板。后来,麦嘉甚至退出娱乐圈,迷上了粤剧。

母公司“金公主”看着也很无奈,干脆也不管了,自己独立出品了吴宇森的《喋血双雄》,1990年又与“新宝”公司合作出品《笑傲江湖》,由“新艺城旧部徐克执导,许冠杰主演。

90年代周星驰无厘头喜剧和李连杰新派武侠崛起,“新艺城”传统喜剧风格失去竞争力;同时香港电影市场整体萎缩,加之“金公主”母公司因地产投资失利抽走资金,“新艺城”无力应对行业转型,最终于1991年正式结业。

1991年,“新艺城”在上映最后一部电影《莽荒的童话》后宣告结业,十年辉煌终于画上了一个不太完美的句号。

1991 年,黄百鸣创建了“东方电影集团”。此后,该集团出品了《开心鬼上错身》(1991,黄百鸣编剧兼主演)、《大富之家》(1993,东方/ 深圳)、《昨夜长风》(1994,黄百鸣编剧)、《半生缘》(1997,天山/ 东方/ 上海安氏)和《最佳拍档之醉街拍档》(1997)等40 多部影片。由于黄百鸣在该集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开心鬼上错身》、《最佳拍档之醉街拍档》等片与“新艺城”影片的密切关联,所以“东方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视作“新艺城”的一种延续。

1995 年,“新艺城”有了重组的计划,在台湾片商王应祥的拉拢下,有关人士曾进行了初步的接触,但由于大家的意见未能达成一致,因此该计划被搁置下来。1999 年,黄百鸣再次力邀麦嘉和许冠杰出山(此时,石天已意兴阑珊),重组“新艺城”,并开拍了千禧年贺岁电影《大赢家》和电视剧《济公》等戏,可惜市场表现并不理想。结果,重组的“新艺城”也只是昙花一现。

只说徐克,因为“新艺城”,让他终于证明了自己,成为了香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大导演之一。

而且,作为核心创作团队成员,他除了做导演,还以演员的身份出没于各大影片,在《鬼马智多星》的续集《最爱夜来香》,《追女仔》《最佳拍档》《专撬墙脚》《恭喜发财》《两只老虎》等影片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徐克还在文艺佳作《搭错车》里担任了摄影师,少有地展现了他导演之外的其他才华,在镜头调度上展现出了不俗的能力。

本篇主要是聊一下徐克在1980-1985年间,在“新艺城”中锤炼导演功力的过程,他执导的《鬼马智多星》《最佳拍档3:女皇密令》,充分证明了他不俗的导演能力,强劲的商业号召力,并因此晋身为香港最具号召力的导演之一。顺便,聊一下“新艺城”的崛起到落败的过程,毕竟咱们这是香港电影史,这段历史值得一说。

徐克,在他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之后,终于大展拳脚,大显身手,想拍自己拍的电影了。

结果,《上海之夜》《打工皇帝》两部极具才华的作品,让离开了“新艺城”之后的徐克,再一次证明了自己拥有单打独斗的能力,而且连连入围香港金像奖,让他的脚步走得相当稳健。

同时,他顺手与嘉禾合作拍摄的《蜀山传:新蜀山剑侠传》更是进一步证明了他在执导新派武侠动作片上的顶级能力。

下一篇,让我们走进徐克的武侠世界,来看看他是如何表达自我的。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

特别声明:[徐克,为什么被称为“鬼才”?(徐克曾为什么公司拍片)]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LED灯具灯带铝型材生产:点亮照明新世界|深圳中亚铝业(铝板灯带)

在铝型材生产中,采用环保型的材料和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LED灯具灯带铝型材生产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行业。它以精湛的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把控,为LED灯具灯带提供了优质的“载体”,推动…

LED灯具灯带铝型材生产:点亮照明新世界|深圳中亚铝业(铝板灯带)

港乐:不急于拿最受欢迎男歌手奖的郭富城

甚至在数年之后,他已经成长到横压整个香港乐坛的程度,也依然开口便是“继续努力”,就连主持人和颁奖嘉宾,也仍以这几个字,作为对他的勉励。 本身来讲,四大天王因他而起,但恰恰是他,反而就此错失了,借势飞得更高并…

港乐:不急于拿最受欢迎男歌手奖的郭富城

退出《外来媳妇本地郎》8年后,戴安娜郝莲露如今过得怎么样?(外来媳妇儿)

在25年的光辉历程中,《外来媳妇本地郎》已然成为广东文化的一部分,康家也成了无数观众心目中的“广州亲戚”。在90年代,她为了学习普通话来到了北京,随后与一位中国人结婚,定居北京,后来因加入《外》剧而搬至广州…

退出《外来媳妇本地郎》8年后,戴安娜郝莲露如今过得怎么样?(外来媳妇儿)

鹿明机器人曹俊亮:灵巧手真正实现作业并不需要五指

Lumos鹿明机器人创始人、CTO曹俊亮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灵巧手二十几个手指并没有太大用处,真正实现作业并不需要五指,有三个手指就能完成99%以上的任务。曹俊亮2016年起从事灵巧手研究,“…

鹿明机器人曹俊亮:灵巧手真正实现作业并不需要五指

iPhone 17发布会看点汇总:苹果要憋个大招,逼死安卓高端?(iPhone17发布会时间及硬件参数)

有意思的是,Wi-Fi 7也可能只在Pro机型上亮相。这意味着,如果你打算在未来几年享受更快的无线网络和更稳定的连接,可能得咬咬牙上Pro。这次Pro系列传闻要上VC均热板散热,这可是很多安卓旗舰的老朋友了…

iPhone 17发布会看点汇总:苹果要憋个大招,逼死安卓高端?(iPhone17发布会时间及硬件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