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传承还能hold多久?我真不知道是不是我记忆出了问题,还是这年头“传统”就这么快没了影子。昨天又看了一场京韵大鼓的直播现场,那场面让我觉得:是不是我们这帮老艺人都快“退役完毕”了?那一幕幕让我觉得,咱们的根该怎么接完?是不是有人要告诉我,“传统”这个词,已经变得像个花架子,被不断的打折、折价、甚至快被淘汰出局。
不过说实在的,你别说,我到中间,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你知道吗?其实以王惠为代表的那帮传承人,真的是用生命在坚持。她从小泡在鼓书场子里,跟着师父早就学得规规矩矩:后台一定要行礼,招生拜师,要师傅说一句“收徒”,那是传承的仪式感。她说,从小学艺到拿奖,只用了不到二十年,哪天没点规矩,别人以为她还在练琉璃碎。
但你知道,这世道变了。短视频、直播、AI剪辑,他们说“传承”是个标签,就像是战机上的油表,快叫不动了。你说这要是真能“传承”,就得能在这些新场合里站住脚。结果呢?少有人在意规矩的本意,热闹归热闹,赏识归赏识,可真正懂得里面那份含义的人少得可怜。那些主播在弹幕里一边“哈哈”,一边随手扯个“拜师拜师”,你让他们知道背后那份师徒情,估计都笑了。这是真要把“规矩”变成挂在墙上的装饰品,把“传承”拆解得一文不值。
我昨天看到一个新闻,说有个“京剧”表演,居然都在直播间裹了个金丝边墨镜,边说边“打招呼”,像是在应付打卡。你说这场面,真要说牛逼,那就是说:又有人用“新潮”把传统糟蹋一通了?自己在台上一套,台下的粉丝们也要配合着“夸奖”。但我告诉你,这不是真传。那东西,跟蔡徐坤扯上关系的都算戏份,跟真正传艺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这么说,可能有人会反驳:“哎呀,时代变化,咱不能死守。”但是问题在于,这“变化”是不是变成了随便玩玩、把传统变成社交炫耀的工具?别的不说,你看看王惠那些年,师徒关系可是用生命和信任在维护。她跟师父打招呼的那会儿,那是真“记心里”;她练腔调的那段,是真“拼命”。可如今呢?谁还记得那份“起腔”的艰辛?谁能理解“嗓子里藏着条龙”这些话的内核?变成了多少人买个文化标签,炫耀一波就算完事。
我还真佩服有些传承人在坚持。比如骆派创始人,亲自指导徒弟,三个月练发声,那叫个打拼。可你说这个传统,要不要死在“流量”的洪流里?有人问:“这传统还能hold多久?”我说就看你们这些新式主播宠不宠这个“传承”了。现在到处讲“国潮”,其实大多数都还只会“抖音快手”里装样子,真正留得住核心价值的,少得可怜。
弄到最后,你会发现,无论怎么“创新”,那些“规矩”的意义,还是被边缘化。眼看着“传承”变成一场广告,一场“文化消费”。有人说,其实师徒关系不死,传统还能见到;有人则冷笑:“那不实用,现在谁还学那套规矩?”困在这种“守与变”的拉扯里,真让人觉得,就算再怎么“拥护”传统,谁还能在这个时代站得稳?
我就是在想,这样的传承,真就能一直维持下去?或者说,这只是我们最后的心迹符号,最后能续上一段“古法”?下一秒,可能就会变成影院里的文物展品,我还能在微博上看到“传统工艺”被挂到广告里,跟一杯奶茶、一个网红表演一起“现代化”成了一片泡沫。人家怎么说的,“文化是活的,不死守固有的东西。”可是,是谁动了手,让那份严谨变成了马戏?还是说,那份规矩,一经打破,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昨天还真想问问自己,“这事就这么过去了?”还是说,下一次还有谁会买账?反正我是看够了,这些年,中国的“传统”像是被扯破了的地图,根本没了完整的线索。只剩下一些碎片,随时可能被新潮给淹没,或者变成陈年老货。要把“传承”变成一种潮流,估计就是玩票的节奏吧?真要说,粉丝还愿意相信“传承”是不是?他们只记得“打招呼”的姿势和“红绿灯”传播的套路。
所以你说,这“传统规矩”还能撑多久?我没答案,但我知道,下一次看这些老艺人还在拼命守规矩,可能真是最后的坚持了。再熬下去,谁还能记得,那一束“起腔”的光,是怎么照亮我们片刻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