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观看《不跪着教书》的过程中,我记得吴非老师提到过,他对“粉丝”这个外来词深感不满,认为“粉丝”一遇水便如同软绵绵的面条,失去了个性与底线的支撑。
最近,在岳云鹏的演唱会上,许多忠实的粉丝们再次向我们展示了吴老师的观点。他们的真挚喜爱使得自己的审美标准极度降低,甚至愿意在票价不菲的情况下,去观看一个并非专业歌手,只是将音乐视作业余爱好的相声演员的表演。尽管岳云鹏在演唱中跑调、气息不稳,甚至唱破音,但这些铁杆粉丝依然情不自禁地大方买票。他们在现场,不仅看到许多明星大咖,还能听到岳云鹏翻唱的多首经典歌曲,伴随着掌声与泪水流下,仿佛觉得一切花费都物超所值。
其实,若用他的师父郭德纲来评价这场演唱会,简直是一针见血:“花这么多钱听这么些破歌。”作为师父,郭德纲对小岳岳的能力当然是清楚的,但面对自己最爱的弟子,却表现得极其包容,甚至纵容。他常常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对岳云鹏自信的赞赏,并在调侃间透露出真心话:他才能获得的一半票房收入让他感到无比满足——唱得再差,只要吸引得了观众,能够盈利就好。再说了,人家那么孝顺,你何必去断别人拿钱的路呢?
更有趣的是,师父在无意间竟把岳云鹏与天王刘德华相提并论,认为刘德华可以在影、视、歌三领域游刃有余,岳云鹏为何就局限于相声和种地呢?师父对弟子的宠爱无以复加,正是这样,他曾经坚决倡导的“跨行业不获取利益”的理念也就烟消云散了。
当然,跨界演员的存在并不是偶然,某些人确实展现出一技傍身的全能。老天不仅给了他们一条饭碗,业余水平甚至能超越专业人士。比如,小品演员转型当导演,相声艺人做主持,运动员撰写书籍,他们不光守住自己的饭碗,还贪婪地抢占别人的市场,理直气壮地认为这就是他们的权利。
如今,很多流量明星在自己的领域炙手可热,却常常在达到巅峰后停滞不前。在拥有大量粉丝与流量之时,他们往往不再追求专业技能的精益求精。反观岳云鹏,近两年参与春晚的作品质量不断下滑,态度愈发草率,甚至在观众的互动中遭遇“不想再见到他”的抗议,但他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的业务能力在急剧下降,令观众越来越失望,却依旧沉迷于频繁参加综艺、影视剧与个人演唱会,浮躁不堪。
不过,粉丝们依旧愿意给他支持,甘愿“被割韭菜”,用真金白银来助他追逐梦想。倘若某一天,连初中都未毕业的岳云鹏出版一本书,甚至成为畅销书,或者入选某个地方的教科书,我想也不会感到意外。人家有市场,有粉丝喜爱,又何必在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