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女演员张予曦在直播中淡然地提到了她初中时期的往事:因拒绝了男生的表白,几名男生竟然在校门口的音像店前对她施暴,结果她的白裤子上满是他们留下的鞋印。不过,她轻描淡写地补充说,“其实不太疼”。
真是个“不过不太疼”的说法!这可能是今年最心酸的轻描淡写了。按照这样的逻辑,未来的医院疼痛分级中,或许可以考虑新增一个档次:张予曦级——意味着肉体上的疼痛只有3分,而心理上的创伤却是满分,而且能在十年后精准地回忆起当年鞋印的数量、带来复合型的伤害。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施暴者选择了校门口的音像店作为行凶的地点。这是什么样的复古霸凌场景?仿佛让90后们共同追忆,那时音像店可能正在放《古惑仔》吧,否则这群男生怎么会将陈浩南式的求爱演绎得如此精彩?拒绝就围殴,接下来的步骤是否要逼迫受害者演唱《友情岁月》?
而围观群众的无动于衷,简直是这场暴力的最佳配角。尽管音像店行人如织,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制止,仿佛这样的殴打是青春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片段——在某些人的眼里,男生的激情是热血,而女生的不识相则是咎由自取。
张予曦的经历揭露了校园暴力背后最丑陋的潜规则:在某些人看来,拒绝表白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对男生尊严的挑战。
- 求爱变成复仇:如果表白被拒就召集兄弟围堵,这哪里是青春的苦涩?分明是初显黑社会气息!建议这些男生重温《未成年人保护法》,尤其是要把殴打和聚众斗殴之间的区别搞明白。
- “不太疼”的谎言:受害者常常会试图淡化所受伤害,正如张予曦所说的“不太疼”,但白裤子上的鞋印却说了真相。这种自我安慰式的说法,其实是长期遭受PUA后产生的心理防御——仿佛喊疼就是显得矫情,而忍耐才是一种美德。
- 旁观者的漠然效应:施暴者故意选择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发难,因为他们的终极目的是公开羞辱。可惜当时没有人教会他们,真正的男人气概不是通过欺负女生来证明,而是通过清洗鞋印上的良心污迹而展现。
更荒诞的是,这类剧本至今仍在校园中上演。唯一的不同是,曾经的音像店已经变成了如今的短视频评论区,而施暴者从校霸进化为网红,受害者却依然在数十年后才得以微笑着说“其实不太疼”。
在这个年代,连校园暴力都能被包装成青春疼痛文学。
- 施暴者的洗白剧本:当年不懂事嘛~——请问,现在您懂事了吗?道歉了吗?赔偿精神损失费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建议把“年少轻狂”这四个字刻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上。
- 旁观者的佛系心态: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要是如此宽容,下次有人抢你钱包时也请说:“大人抢抢钱很正常嘛!”
- 社会的事后诸葛:十年后新闻热搜沸腾,但当年如果有位老师或路人大声喝止,或许她白裤子上的鞋印至少能少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