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古装剧市场上最有实力的女主角,绝对非庄寒雁莫属。
一开场,母亲揭发父亲,全家被关进牢狱——如果不提前告诉我这是《雁回时》,我还以为是大团圆的结局呢。
可人家才播放到第十二集,就毫不留情地展开剧情。
这部剧是怎么突然走红的?并不是靠营销手段,而是剧情把观众推入狗血的深渊,然后再用一波波爽点将你拉回来。不过,问题是,它还有些欠缺。
缺什么呢?
缺的就是“通透”二字。
想要成为复仇剧的顶尖之作,不仅要打得精准,还必须让观众从心底佩服你这波反击的条理。《雁回时》打得凶猛,《九重紫》打得透彻。
这两部剧对比一下,孰高孰低就一目了然了。
说真的,庄寒雁的剧情很聪明。
她并不是那种典型的大家闺秀,而是一个落魄的官女,母亲精神失常,父亲入狱,姨娘设下圈套,兄弟姐妹更是冷落她。
你以为她会卑微求生?不,她一出场就心里有数,立刻施展一系列小计谋:演白莲花、争人心、伪装弱者、反击姨娘,同时坑二姐和四弟。基本上每两集就来一次剧情反转,观众的嘴角时刻上扬,恨不得为她站起来鼓掌。
但如果真要较真的话,这部剧的“按剧本爽”成分还是有点嫌疑。比方说,《雁回时》就像是脚踩到底的电瓶车,起步快,转弯急,但跑不久。剧情的推进是靠一堆事件的叠加,而非角色的成长。
直白点说,这部剧害怕观众流失,完全依靠密集的事件给你注入肾上腺素。姨娘坏心眼、弟弟恶劣、女主狠绝,这套一整套看得让人爽,但你仔细想想,人与人之间的动机合理吗?角色的转变合逻辑吗?她为何刚回家就能把对手一个个措手不及?哪里来这么顺利的?
这就是它的“欠缺之处”:它探讨的是“怎样复仇”,而不是“为何复仇”,更谈不上“复仇后的结局”。
而《九重紫》的主角窦昭则是从死去的世界重生而来。
一开始就是她被逼赴死,但重生后,她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小女孩,而是一个坦然又带有悲伤的女性。
她没有直接冲出去展开报复,而是利用尽可能多的心力来修补自己的漏洞。这不是单纯的宅斗,而是洞察人性、了解权谋、进行信息战。她不是爽剧中的“女战神”,而是一位战略家。
我最佩服的是她母亲的剧情。为了救母亲,她提前向父亲透露外室的存在,但母亲依然赴死。有些人说“这段情节无用”,我认为这是最狠的一击。
因为它向你传达了某些命运的轨迹,即使你回到起点,也无法改变。这一刀插得不深不浅,正好刺在观众的软肋上: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亲情也未必能救自己。
更别提结局那场“朝堂反杀”,几乎是大清算。每一个先前的配角都在线,各自有自己的“棋局任务”,这称不上大团圆,而是逻辑上的闭环。这部剧不是复仇,而是一场理智的革命。
窦昭的狠是带温度的,她知道代价,却仍然要做出选择。这就是真正的通透。
在《雁回时》中,老戏骨们的演技确实稳健。
王艳饰演的周姨娘,表面上流泪,心里却藏着利刃。温峥嵘饰演的癫狂主母一出现,观众便感到一阵寒意。这种压迫感正是那种你小时候在亲戚家看到的慈祥老太太,转身却骂小孩骂得比谁都厉害。
而陈都灵的表现也让人印象深刻。她演绎的隐忍角色,眼神中透着戏,好像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情感。
但是男主方面,嗯……稍显逊色。辛云来确实风度翩翩,但有些木讷,缺乏存在感。
再来看《九重紫》,孟子义和李昀锐真的是把角色演活了。
孟子义那种“聪明但克制”的眼神,即使一句话不说,你也能感受到她的下一步意图。李昀锐饰演的宋世子,起初吊儿郎当,但后劲十足,你会感觉他不是在演,而是在“变化”。
就两个字:有层次。
在演技方面,《九重紫》确实压制了《雁回时》。
《雁回时》的画面也并非没有心思。
落雪的回廊、红伞的古巷、父女重逢的戏,氛围感满满。《红楼梦》的气息呼之欲出,慢镜头、镜面倒影、人物的站位,显示了导演的审美追求。
但说实话,有点太过“精致”,好像修过头的朋友圈照片,虽然干净,但缺少了些情感的“脏”。
而《九重紫》就不同,镜头本身就是剧本。
大结局时那一幕门外隔着一层,鹅毛飘落的画面,虽然没有血腥,但观众立刻就明白:宋夫人是被捂死的。这场导演的镜头拍得多么狠啊?真得教一教其他古偶剧吧。
还有在婚前会面时的那段戏,红绸、蒙眼、红带,所有象征性物件安排到位。你以为只是好看?那并不是喜庆,而是“隔世重逢”的隐喻。
因此,《雁回时》是“画得精美”,而《九重紫》则是“镜头有内涵”。
如今的年轻人看古装剧,可不是傻瓜。他们所追求的早就不再是谁打赢了谁。他们想看到的是,一个人从废墟中挣扎而出,在现实与良知之间选择,最后在残垣断壁之上重建出一座能喘息的楼。
《雁回时》虽好看,节奏快,爽点多,演技不拖后腿,但它要想“封神”还差那一口气:它看似懂得复仇,但其实只能布局,却无法深入情感。
而《九重紫》却不同,它不怕描写苦难,也不怕结局如何让你落泪,而是害怕你看不到她“为何要反击”。
这才是真正的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