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妗姐潘凤心:以婚俗为脉,续写岭南文化的现代传奇
——从会计到非遗传承人,她如何让千年婚俗在当代婚礼中重生?
在岭南婚俗文化绵延千年的脉络中,大妗姐,这一承载着礼仪、温情与家族记忆的角色,始终如一盏红灯笼,照亮新人步入人生新阶段的门槛。而今,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婚庆舞台上,一位兼具专业背景与文化情怀的“新派大妗姐”正悄然崭露头角——她,就是潘凤心。
广东大妗姐潘凤心
“大家好,我叫潘凤心,大家都叫我‘大妗姐’。”初次见面,潘凤心笑容温婉,语气温和,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她的身份并不单一:白天,她是会计账簿前严谨细致的专业人士,涉足土地开发与土方工程;而当红绸铺地、鼓乐齐鸣之时,她便化身婚礼现场的灵魂人物,以一身传统服饰,执掌礼序,调和百家。
广东大妗姐潘凤心
“为什么要做大妗姐?”面对提问,潘凤心眼中泛起光亮。她坦言,这份职业选择,源于血脉中的文化浸润。她的姑姐与姨婆皆是从事大妗姐工作二三十年的“老行尊”,自小耳濡目染,婚礼中的三书六礼、敬茶叩首、门堂对拜,皆在她心中种下敬畏与向往的种子。“大妗姐不只是司仪,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家庭与新人之间的桥梁。”她说,“见证每一对新人在孝道与尊重中完婚,是我人生的意义。”
为真正掌握这门“手艺”,潘凤心师从资深大妗姐陈秀冰,系统学习广府婚俗礼仪、方言祝词、流程调度与应急处理。十余年来,她已亲身参与并主导百余场婚礼,足迹遍布珠三角各村落。她深知“各处村乡各处例”的复杂性,从佛山的“过大礼”到台山的“回门宴”,从顺德的“添丁酒”到南海的“安床仪式”,她皆能信手拈来,灵活调和。
其中最令她难忘的,是一场跨越地域文化的婚礼。新郎为香港人,祖籍佛山;新娘则来自台山。两地婚俗差异显著:佛山重“礼”,讲究繁复仪轨;台山尚“情”,偏重亲族互动。潘凤心提前数月与双方家长沟通,逐项协调流程,甚至亲自采购两地所需的特定婚品,从红柑、利是封到特定祭品,无一遗漏。最终,这场婚礼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融入现代简约风格,赢得满堂喝彩。“看到两家长辈握手言欢,新人眼中含泪,那一刻,我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
在潘凤心看来,大妗姐的角色正在经历一场“现代化转型”。她不固守陈规,而是以专业素养与沟通能力,化解代际矛盾,调和城乡差异,让传统婚俗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体验与个性,我们既要守住‘根’,也要懂得‘变’。”她主张用更亲切的语言、更流畅的节奏、更具参与感的设计,让中国婚礼不再只是“老一辈的仪式”,而成为年轻人愿意主动选择的文化表达。
“我希望,更多年轻人愿意办中国婚礼,结中国婚。”这是潘凤心对行业的深切期盼。她相信,大妗姐不仅是婚礼的协调者,更是文化记忆的守护人。在她的手中,一支红烛、一杯清茶、一句吉祥话,皆是千年礼乐的回响。
凤心执礼,不喧哗,自有声。在喧嚣的时代里,她以静水流深的方式,守护着岭南婚俗中最温暖的那一抹红。
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
《中国婚礼》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