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从来没听说过张铁林,或许只能说——你的童年没看过《还珠格格》这部剧。
这个男人一生都在扮演“皇阿玛”的角色,光是他那张脸,很多人脑中自动就会浮现出紫薇在哭泣的场景:“爹~~”。但你一定想不到,这位曾经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如今却在直播间里推销“福”字,一张标价1688的字画,宣称“原价十万”,就差没挂上“限时秒杀”字样。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他明明拿到了一手好牌,却把它打得稀烂。
让人最为不爽的,是他那一套“为你好”的口头禅。1997年,全国都在翘首等待香港回归,张铁林却突然宣布加入了英国国籍。更离谱的是,他居然理直气壮地表示:“我加入英国,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听着,这话你真打算代表中国文化去教BBC怎么念“尔康”吗?如果你真想传播中国文化,为什么不回国拍戏写字,非得改个国籍再回来赚中国的钱?
最让人反感的是,入了外籍的他,似乎一心扑向国内的赚钱机会。只要有赚钱的风口,他总是出现在那儿。电视剧需要演员?他上。综艺节目需要梗?他接。书法直播能捞快钱?他冲!
归根结底,他根本不是为了文化输出,而是为了钱包的再次充盈。
张铁林卖书法,我原本倒是能理解,毕竟人年纪大了,演戏的机会少了,写字做点生意很正常。然而,当他在直播中大言不惭地喊出“一个字十万”的时候,我真忍不住吐槽一句:
“你是把观众当韭菜,还是把自己当王羲之?”
于是就有了那场著名的“翻车”直播。几十万观众围观,结果全程没有一个人买账,最后成交的仅仅是两单。直播间的弹幕刷得飞快:“一个英国人,回来卖‘福’字?”张铁林也没办法再撑下去了,直播迅速结束。事后,大家总结出这场直播唯一的价值——“人间清醒”。
说得不好听点,张铁林虽然演得了“皇帝”,但在生活中,他连最基本的责任感都没能扮演好。
他的感情史,不是复杂,而是混乱。
三个孩子,三个母亲,感情线从来没有一条走到终点。
一个女友怀孕时,他说:“别牵扯我。”
他的学生怀孕时,他选择冷处理。
结果,法院判他支付抚养费,他竟然赖账;孩子们找他要父亲,他推卸责任;网友愤怒,他则选择沉默。
他生活中的形象,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一个“皇阿玛没退休,责任心先跑路”的状态。
你说他惨吗?不惨。他依然有房有车,书法可能还能骗几个海外华人的钱。但你能说他活得光彩照人吗?一点也不光彩。
从一位“皇帝专业户”到“网络翻车男”,这一切完全是他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结果。
过去,我们说人设崩塌,是因为有人曾经确立过“设”。而张铁林这事,并非人设崩塌,而是大家发现,他根本就没有建立过什么人设。
你不能一边享受外国国籍带来的低税高位,一边再回来捞中国的钱,还指望大家默默买单。这不是双重标准,而是双倍惹人烦。
张铁林的故事已经翻篇。
观众早已从“盲目追星”转变为“谁都不信”的态度,从“追剧”变成了“追打脸”。
别再说什么“老艺术家”或者“曾经的红人”,如今的时代,不缺人演皇帝,也不缺写“福”字的高手。观众唯一缺少的,是那份真诚。
张铁林这一路,不是被封杀,而是他自己在走着走着,逐渐被淘汰。
国籍选择是你的自由,但请不要怪大家记性好。你赚的每一笔钱,背后都有一句冷笑:“当初你不是走得挺快的吗,现在回来干啥?”
如果张铁林还想翻身,他得学会一样东西:
不是字写得好,观众就能原谅你的人设崩塌;也不是曾经多红,今天就可以无视责任,随便回来捞钱。
毕竟,演完皇帝,总得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