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有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资本倾尽全力引入顶级资源,但却无法捧红一些演员。这早已不是新鲜事。观众看到如黄轩这样的演员,居然能够在张艺谋和冯小刚的电影中担任男主角,或是景甜频频与成龙、周润发、刘德华等大咖合作,以及李一桐在五年内连拍14部女主戏的情形,不禁心中疑惑:这么多优质项目砸下去,怎么连个水花都不溅起来呢?
其实,在流量时代,观众早已看透了这一切。想要红,不仅仅是靠资源的堆砌,关键还在于那难以捉摸的观众缘分。黄轩在《芳华》中将文工团的小雷锋演绎得活灵活现,而在《创业时代》中又能把互联网精英演绎成油腻的大boss。相似的是,张颂文在经过二十年的沉淀后,因角色高启强而一举成名;而黄轩尽管握有顶级资源,却陷入了戏红人不红的怪圈。
问题在于,演员的特质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就像是把青花瓷用来装可乐,怎么看都显得不太协调。想当年,景甜在《长城》中独挑大梁,背后可有传奇影业和万达的对赌协议。资本一味想要快速造星以满足业绩指标,于是硬生生将新人推入好莱坞的工业体系中去。
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捧人”方式,与周冬雨凭借《山楂树之恋》慢慢积累人气、自然成长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演员的演技没有经过小成本作品的打磨,就像没考过驾照的新手开上高速公路,翻车成为了常态。
李一桐的困境则反映了观众审美的代际变化。85花们在古装偶像剧中建立辨识度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如今,新晋演员想在仙侠剧中突破,要么像白鹿通过《周生如故》成功打出名堂,要么像赵露思凭借甜美的形象开辟新的道路。李一桐尽管五年来拍了14部女主戏,但角色从古灵精怪到职场女强人都尝试过,反而显得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的标准商品,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
再看杨蓉的案例,便暴露了行业结构上的矛盾。中年女演员的境遇同样尴尬:要么像海清在《隐入尘烟》中成功转型为实力派,要么如刘敏涛凭借《红色高跟鞋》一跃而起。然而,更大多数演员则被限制在古装剧的少女角色与家庭剧的母亲角色两个极端之间。这一尴尬在《大山的女儿》中得以体现——当杨蓉终于遇到适合她年龄段的扶贫书记角色时,立刻奉献出了职业生涯中最佳的演出。可见,问题并不在于演员的能力,而在于市场给予中生代女演员的角色选择过于狭窄。
资本强行捧不红的现象背后,其实反映了影视行业在工业化程度上存在的缺陷。韩国的练习生制度能够高效刻画出适合不同市场的偶像,而我国的造星方式却总试图依靠资源的“暴力破解”。实际上,观众早已用遥控器给出评价——看看王鹤棣是如何从《遇龙》被嘲讽,到在《苍兰诀》中逆袭成功;又如张新成如何凭借《天才基本法》打破童星的魔咒。真正出色的演员,需要找到合适的舞台,而不是被强行塞入那些并不适合的角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