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1986版《西游记》,谁的童年没被它深深吸引过呢?猴子翻跟头,猪八戒背媳妇的场景至今仍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但你知道吗?这部剧从头到尾都有不少小秘密,特别是龙宫那一段。看起来仿佛是水底世界,其实那只是一个精巧的鱼缸搭景。38年过去了,很多人终于意识到,我们当时被剧组巧妙的创意给“忽悠”了。这不仅仅是省钱的策略,更体现了那个时代影视工作者的智慧与坚韧。
让我们先从背景说起。86版《西游记》是由央视制作,导演杨洁负责。从1980年起,杨洁就开始筹备这部剧,1982年正式开拍。那个年代的中国电视剧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没电脑特效,也没有高端设备,完全依赖人工和创意。剧组共拍摄了25集,耗时6年,直到1988年才播完。为什么需要这么久?因为他们坚持实景拍摄,去各地取景。比如,花果山的外景就是在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拍的,内景则是在湖南的冷水江波月洞。剧组为了尽量还原原著的气氛,艰苦地在山间穿行,爬山涉水,拍摄条件极其艰苦。
现在来聊聊龙宫这一经典场景。孙悟空去东海借金箍棒,海底世界波光粼粼,鱼群游动。其实,剧组并没有真正下海,也没有使用任何高科技设备,他们只用了一口普通的大鱼缸。演员站在鱼缸后面表演,镜头一切过,就仿佛进入了水下世界。鱼缸内装了些假海草,水中搅动制造波浪效果,气泡四溅,模拟海洋环境。为了打造阳光透过海面的效果,工作人员侧面打光,摄影师王崇秋和杨洁商量了几天,才定下了这个方案。拍出来的效果令人惊艳,观众丝毫没有察觉出破绽,都以为是真的水下拍摄。这个创意既节省了成本,又避免了当时设备防水问题。想象一下,80年代初,海底拍摄要租赁昂贵的设备,剧组预算有限,只能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完成拍摄,实在是聪明的解决之道。
除了龙宫,其他场景也是全靠巧妙的手工技艺。比如,孙悟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的场景。当时国内没有威亚技术,杨洁和王崇秋特地去香港学习。香港的武打片常常使用威亚,他们回国后,由于没有专业设备,只能使用军用跳伞钢丝应急。演员们吊起来拍摄,但钢丝并不稳定,常常断裂,六小龄童等人多次摔倒,幸好垫子够厚,才没有大碍。至于筋斗云的效果,他们使用蹦床配合弹跳来拍摄,并用床单制造云雾效果,干冰和风扇共同作用,烟雾缭绕。还有蜘蛛精吐丝的那场戏,由于当时对女性演员的形象要求较为保守,剧组巧妙地让男演员代替出演了这一镜头。这些如今看似简单的处理,实际上当时是极具创意的解决办法。剧组虽然缺乏资金和技术,但凭借脑力和毅力,成功将神话世界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杨洁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她生于1929年,1958年进入央视,最初是广播员,后转型为导演。她曾执导过《崂山道士》,积累了不少经验。当她接下《西游记》时,已经53岁了,她带领团队四处勘景,甚至在一次勘景中从山上摔下,幸好有树桩挡住了她。那个时候,剧组预算仅有几百万,演员片酬非常低,六小龄童每集工资只有80块。即便如此,演员们依然艰苦奋斗,马德华、闫怀礼、迟重瑞等人都为这部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唐僧的角色换了三次:最初是汪粤出演,后来徐少华接手,最后迟重瑞定型。换角的原因有些是因为档期问题,有些则因其他因素,但都没有耽误拍摄进度。
这部剧一经播出,特别是在1986年春节前的11集播出后,迅速在全国引发了轰动,收视率居高不下,街头巷尾都在热议。1988年全集播完后,它更是成为了经典之作。那么,为什么这部剧会如此火爆呢?一方面是原著的故事本身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剧组的用心也无可替代。尽管没有特效,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真实感,比起如今的绿幕时代,86版《西游记》显得更加有韵味,影响深远。许多后来的神话剧,比如《宝莲灯》和《封神榜》,都从这部剧中汲取了灵感。甚至在国外,这部剧也曾被放映,东南亚、日韩等地都拥有众多的粉丝。
至于续集的拍摄,1998年杨洁再度带领团队拍摄了原剧未完成的16集,2000年播出。续集继续延续了老版的风格,使用类似的拍摄技巧。六小龄童和马德华回归,但闫怀礼因健康原因未能参与,由刘大刚替代沙僧。尽管续集的收视率也相当不错,但总不如原版那么经典。
至于演员们的后续发展,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继续推广猴戏,拍过相关剧集,并多次登上春晚。马德华转型为主持人,偶尔会客串演出。闫怀礼于2009年因病去世。迟重瑞从事了商业工作,徐少华则从事教育和商演。汪粤转行做了其他工作,而王崇秋则选择退休。杨洁于2017年去世,享年88岁。她晚年撰写回忆录,回顾拍摄过程,称这段经历像是取经一般艰辛,但回想起来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