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京剧名伶齐淑芳带领团队赴美国演出,这次跨国演出原本是她事业上的一次重要机会。可当演出落幕后,齐淑芳和她的剧团成员——超过三十人,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们要在美国定居,永不回国!这个决定震动了整个社会,也让齐淑芳背上了“吃里扒外”的骂名。几十年后的今天,已年过六十的她回到了中国,回望当年那一抉择,她究竟后不后悔?
齐淑芳,1944年出生于一个深受京剧艺术熏陶的家庭。她的祖父齐甲成,是清朝末年著名的“老生”演员。胡琴悠扬的旋律伴随着她度过了整个童年,长辈们日复一日地练功吊嗓、夜晚粉墨登场。这样的环境使她从小便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
年少时,齐淑芳便开始登台表演。梅兰芳大师亲眼看过她的演出,惊讶于这个年纪尚轻的女孩竟有如此出色的表演才能。他连声称赞:“此子日后必成大器,必定是京剧界的顶尖人物,成就不在我之下。”
1958年,14岁的齐淑芳满怀对京剧的热爱,考入了上海戏曲学校。在刻苦努力和幸运的双重作用下,她成为了京剧大师龚云甫的弟子,开始潜心研习京剧艺术。真正让她声名大噪的,是她在《智取威虎山》中饰演的小常宝角色。齐淑芳凭借这一角色将小常宝的倔强与机敏、无畏与柔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
这部剧在京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齐淑芳的精彩表现使她迅速成为中国京剧界的新星。国家也对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培养,安排她进行全国巡演,并邀请她前往法国、德国等国演出。可以说,如果齐淑芳继续在国内发展,她必定能够如梅兰芳先生所说,超越前辈,成为京剧界的领军人物。
然而,一次赴美演出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齐淑芳应企业家陈建华的邀请,带领三十余人的剧团前往美国进行巡演。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吸引了海外华人和侨民,也有大量美国观众被深深吸引。面对美国繁华的街道和琳琅满目的商品,齐淑芳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她要留在美国!
不仅齐淑芳决定留下,她的剧团全体成员也一同选择了留在美国。这个决定让她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许多人指责她是背叛祖国。齐淑芳为此辩解道:“那时,我们被美国的高标准生活深深吸引,一些人开始在当地打工,计划安家落户。”然而,国内观众并未对她的解释产生同情,反而在道德上严厉批评她。有的人指责她辜负了祖国的培养,带着京剧的技艺去服务外国观众;也有人认为她是为了个人利益留在美国,甚至被称为崇洋媚外,背弃了国内的观众和祖国。
最令齐淑芳痛心的,是她的丈夫龚国泰——也是梨园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两人因戏结缘,在京剧界共同努力。齐淑芳初到美国时,还常常给他打电话,倾诉思乡之情,表示自己渴望尽早回国。谁曾想,她在短短时间内就做出了决定,永远留在美国。龚国泰感到极度失望,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辜负妻子,而是妻子一时的决定让他们的感情走向了破裂,这样的结果对他而言极为不公平。很多人也纷纷感叹:一个为追求个人利益抛弃家庭的人,如何能真正为艺术事业尽责?
然而,齐淑芳的留美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美国看似繁华,却并非她所想象的乐土。她曾认为,京剧在美国有着广泛的市场,除了华人和侨民,很多美国本土观众也会被吸引,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两国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让她意识到,美国人并不理解京剧的深刻内涵,他们来观看京剧更多是出于猎奇心理,而并非真正欣赏其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观众的兴趣逐渐冷却,甚至连海外华人和侨民的热情也开始减退。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缺失,使得剧团在美国始终无法站稳脚跟。
剧团的经营陷入了困境,演出时,观众往往寥寥无几,剧团甚至不得不在街头巷尾表演。随着演出市场的萎缩,很多演员选择离开剧团,去做其他工作——甚至是在餐馆里打工,也比在剧团赚得多。演员的流失使得剧团无法组织起完整的演出,最终,齐淑芳不得不宣布解散剧团,梦寐以求的美国事业也因此破灭。
剧团解散后,齐淑芳并没有放弃京剧艺术,依然在美国继续推广这一传统文化,并凭借出色的艺术成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条。然而,美国终究无法为京剧提供适合发展的土壤。齐淑芳曾表示:“我留在美国,是为了将京剧文化推广到全世界,让更多人喜欢我们的国粹。”虽然她为京剧的国际传播做出了贡献,但她也付出了巨大的个人代价。最终,她选择回国,重返上海,继续从事京剧事业。尽管岁月流逝,齐淑芳的技艺依旧精湛,依旧在教导年轻演员。
对于她的回国举动,许多人改变了原有的看法。虽然当年她选择留在美国,但她将《杨门女将》搬上了百老汇的舞台,给京剧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如今,她再次回到祖国,并开始传授京剧技艺,显然她依旧对京剧的传承和发扬有着极为深刻的热爱。
总的来说,齐淑芳的经历显示出她对京剧的深沉热爱。尽管她曾为实现艺术理想而远赴美国,但她无疑为京剧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至于她是否后悔留在美国,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然而,无论她的选择如何,她无疑是那个时代京剧艺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