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毒风暴》一开播,便因为一个小细节引发了广泛争议,瞬间登上了热搜。不是因为剧情差,也不是因为主角演技不佳,而是因为剧中的一些小角色——按摩女。观众们集体陷入崩溃:怎么会有这些身材不符、脸庞普通、看起来完全没有“明星气质”的女人出现在屏幕上?一些人甚至愤怒地质疑:“这能是十八岁的人吗?简直是骗人的!”吐槽声此起彼伏,甚至有网友愤慨道:“选角失败,导演的审美彻底崩塌了。”
其实,这种反应未免有些可笑。并不是导演审美出了问题,反而是观众的认知出了偏差。
五百导演选择的这些“身形丰满的按摩女”并非力不从心,而是刻意为之。导演并不缺乏审美能力,相反,他比很多人更清醒。他通过这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女性,想要告诉你一个不太容易接受的现实:底层女性,从来都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你真的以为在黄赌毒盛行的西港街头,任何一个按摩女都会是大长腿、尖下巴的美丽女子?是不是沉迷于短视频的滤镜效果,或是还没从国产偶像剧的美化中走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在夜场挣扎的女人,身体并非用来取悦镜头。她们的腿可能不够修长,腰身可能并不纤细,脸庞也许并不白皙,整个人身上写满了“疲惫”和“苟且”。她们每日为生计奔波,吃着简单的食物,喝着廉价的酒,熬夜工作,身材走形,这些都是她们为了生存而付出的代价。当你觉得这些形象令人不适,恰恰说明导演做对了。导演并不是为了迎合你眼中的“美”,而是通过这些女人,给你展现了城市最真实的一面。
观众在吐槽“选角太差”的同时,恰恰暴露了认知的失调。导演为什么故意让你看到这些“不美”的女性?因为这是现实的真实面目。
有些观众看剧的标准始终停留在表面:主角是否俊美,配角是否赏心悦目,只有视觉上的享受才算得上好剧。而五百却不这么认为。他所拍的不是虚构的梦幻世界,而是直面现实。他让这些按摩女出现在屏幕上,不是为了装饰剧情,而是为了呈现那个破败城市的真实面貌。她们站在楼道里,抽着烟,眼神麻木,姿态疲惫。她们并不是为了给故事增色的配角,而是那个1995年小城的真实切片。你觉得她们像路人吗?没错,因为她们本就不应该是“景观”,而是“背景噪音”。但导演偏要将这些背景提纯,赋予她们故事的重量。
配角不应该只是剧情的装饰,而是导演用来挑战观众认知的工具。如果你感到不适,那说明导演的目的已经达成。
其实,问题的核心很简单:观众希望现实与他们的审美标准对接,但导演却狠狠地打破了这个美学框架。你可能期待在屏幕上看到美丽的风尘女子,然而导演给你呈现的是一个赘肉遍布、素颜憔悴的“现实原型”。他并不是没有能力拍出那种完美的滤镜脸,而是根本不打算骗你。他想告诉你:“这就是底层社会的真实面貌。”你觉得难看?没错,就是让你难看。
观众总以为看剧就是看美人,但五百用这群按摩女把这种思维完全击破。你是否能理解,导演是带着微笑看着你吐槽的?他知道,你越是觉得“不美”,就越是生活在虚拟滤镜的世界里。
如今的观众似乎忘记了电影和电视剧的本质。拍戏的目的是构建一个真实可信的世界,而不是为观众提供视觉上的安慰。五百导演选用了这些“普通”的按摩女,是想让你看到“那个年代”城市的底色。她们的每一张脸、每一寸赘肉、每一个动作,都像是社会结构的无声证据。她们不性感、不风情、不高级,她们唯一的特征就是“真实”。
如果导演真的找来一群身材火辣的“仙女”来扮演这些底层女性,那才叫做欺诈。你看了会舒服,但你也会被骗。那不是艺术的失败,而是商业的妥协。而五百显然没有打算妥协,他通过这些“难看”的女人,将真实拍摄给观众看。你不适应?不重要,现实从来不按你的想象来。
有人曾问过,为什么五百执意在他的扫毒剧中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答案其实就在这些不起眼的配角中。主角塑造的是故事的走向,而配角才是时代的缩影。那些站在楼道口、在按摩院里消磨时光的女人,她们的身影、眼神,甚至每一个小动作,都比台词更具冲击力。你或许忘记了主角是如何破案的,但你一定无法忘记这些“背景人物”。她们不发声,却是城市中最真实的声音。
导演通过这些配角,将观众最不愿接受的现实展现在屏幕上,让它成为了整个剧集的底线。观众只想着爽,而五百则让你窒息。这些批评者以为自己抓住了剧集的软肋,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在导演布好的局中自曝其短。
观众要求剧集中的一切符合他们对“美”的期待,然而导演偏偏给你展现了一个“脏脸现实”。你觉得不适应?那正是导演的目的,让你反思。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五百选用了这些“赘肉按摩女”来出演。答案并不温和:他根本不想让你舒服。观众输了,输在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早已活在幻觉的骗局中。而导演,比他们清醒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