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佩斯,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蹲在春晚舞台上狂吃面条的模样。
当年这个小品不仅开创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先河。
更让小品这一艺术形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而此后,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和朱时茂连续推出《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等 11 部经典小品,为千家万户带去了无数的欢乐。
不过,最近已经71岁的他,却再次打破了“天花板”。
不仅让他的老友朱时茂和唐国强突然“静默”。
更是让整个娱乐圈都“沉默”了。
今年7月,陈佩斯的一则道歉视频,在网上疯狂传播,将这位71岁的老艺术家多次顶上热搜。
原来,他自导自演的电影《戏台》,因为撞上《长安的荔枝》《你行! 你上!》等流量大片。
排片率一度暴跌,首日票房预售更是低的可怜。
甚至被不少网友调侃“连奶茶店日流水都比不上”。
因此,他专门发布了改档声明,并在视频中郑重的向大家道歉。
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真诚的道歉竟然成了事情的转折的点。
大家纷纷喊着“要把欠陈老师的票补上”,并开始自发的帮忙宣传《戏台》。
而且点映开启后,更是发动亲朋好友前去观看。
不过,陈佩斯的这部电影也没有让大家失望。
点映场里,有观众笑到拍大腿,也有观众看到动情处老泪横流。
而网上更是一片叫好声,不少人感慨“这票补得值,陈佩斯还是那个能让人笑中带泪的主儿。”
但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那段“真假霸王”。
剧中黄渤饰演的包子铺伙计被军阀错认成名角,硬着头皮用唐山话唱《霸王别姬》。
而尹正饰演的真霸王却被打晕在后台。
当黄渤“荒腔走板”地唱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台下军阀狂笑,台上戏班却眼含泪水。
这种荒诞的戏剧冲突让观众前半场笑到拍腿,后半场却红了眼眶。
不过,除了黄渤,陈佩斯在片中的表现也非常让人震撼。
有场戏需要他饰演的班主侯喜亭撞柱自尽,实拍时他拒绝用假柱子,结果额头当场肿起鸡蛋大的包。
监视器前的工作人员都吓坏了,他却揉着额头笑:“这声闷响要是能让观众记住,值了”。
但他这种近乎偏执的敬业,可不仅仅只有这些。
电影拍摄中,为了一个戏班后台的镜头,美术组在横店搭了三个月景,连墙上贴的戏单都是请老艺人手写的。
黄渤饰演的包子铺伙计“大嗓儿”有场穿帮镜头,他硬是让全组停工,重新调整道具摆放角度。
而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偏执,才让这部《戏台》如此出彩。
不少看过片的观众甚至直呼“头皮发麻”。
更有网友调侃:“建议娱乐圈集体观看《戏台》,学学什么叫‘把观众当明白人’。”
不过,如果说《戏台》是陈佩斯的“封神之作”,那他和朱时茂合作的小品就是坚实的“地基”。
1984年除夕夜,当陈佩斯穿着肥大的演出服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时,没人知道他即将创造历史。
当时,在小品《吃面条》里,他饰演的龙套演员陈小二为了一个镜头。
被导演朱时茂逼着吃下数碗面条,最后撑到直不起腰的样子,让全国观众笑出了眼泪。
这段七分真实三分夸张的表演,不仅让小品成为春晚标配,更让“陈氏幽默”火遍了大江南北。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段经典小品曾经可是差点夭折。
那时,陈佩斯和朱时茂住在天坛宾馆写剧本。
因为太穷交不起粮票,三次收拾行李要走,都被剧组追回来。
最终,这个小品不仅成了春晚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类节目。
更奠定了两人“喜剧双子星”的地位。
不过,除了朱时茂,这位“喜剧宗师”和唐国强其实还有着一段“隐秘的交情”。
当年,两人曾合力撮合《三国演义》赵云扮演者张山与陈佩斯妹妹陈丽达的婚姻。
当时张山常去唐国强家蹭饭,一来二去认识了陈佩斯,进而又和陈丽达相识。
而在陈家父子和唐国强的“神助攻”下,两人最终喜结连理。
张山甚至为爱息影回归家庭,成了圈里有名的"宠妻狂魔"。
不过,除了小品和电影,陈佩斯在话剧领域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2015年,陈佩斯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自掏腰包制作话剧《戏台》
为了还原民国戏班的真实感,他坚持使用清朝端砚、故宫马鞭等真文物道具。
甚至就连后台茶壶的包浆厚度都要符合民国质感,导致成本飙升。
可即便如此,该话剧的首轮票房依然惨淡,但他依然拒绝商业妥协,甚至自掏腰包补贴巡演。
而这种坚持最终感动了观众。
五年后话剧巡演到上海,黄牛票炒到原价三倍,有观众连夜排队只为一睹真容。
后来,陈佩斯想把话剧《戏台》搬上银幕,结果却遭遇多次撤资。
为了补资金缺口,他一咬牙,把北京的房子抵押了。
儿子陈大愚也掏出全部积蓄,就连老搭档朱时茂也押上养老金支援。
而拍摄时,陈佩斯更是“轴”到极致,为还原1925年广和戏楼,剧组1:1搭实景。
黄渤从两米高台跳下摔伤,余少群勒头扮戏差点缺氧,陈佩斯自己爬十米水车拍了三十趟,撞柱子的戏不用替身,木桩被砸得咚咚响。
不过,也正是这些才“造就”出了震撼人心的电影版《戏台》。
而陈佩斯的撰文更是登上了《》。
今年8月,他的的文章《“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在《》发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陈佩斯这是把天花板捅穿了!”、“都盖章了,还有谁不服?””言论,可谓是层出不穷。
而在这篇千字短文里,陈佩斯更是用“戏班班主”的视角,道出了中国文艺圈的痛点:
“现在太多人把观众当韭菜,却忘了观众才是戏台真正的角儿。”
可以说,他用自己的经历和行动,让朱时茂、唐国强及整个娱乐圈沉默了。
也让大家明白了,所谓“戏比天大”,不是对传统的盲目坚守。
而是对艺术的敬畏、对观众的尊重。
或许,陈佩斯最动人的地方,也不在于他打破了多少票房纪录,而在于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戏比天大”。
这种精神,值得所有从业者致敬,更值得整个时代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