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人物,尽管从未获得任何奖项,却依然赢得了全国观众的深深喜爱,他是名副其实的“口碑王”。
如今,陈佩斯终于携手新电影《戏台》重返大银幕,然而,他却遇到了一些排挤,电影的上映不得不推迟。
这次,他能否点燃那已久未被点燃的暑期档,并为喜剧电影开辟出新的篇章呢?
“这才是地道的喜剧!”这句评价,几乎成了观众在观看《戏台》点映后的最常见感言。
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讲述了一个戏班在混乱的军阀斗争背景下,由于各方势力的插手,戏班里发生了一系列荒诞不经的事件。
洪大帅凭借一把枪在戏园里称霸,肆意改编戏剧剧本,甚至让卖包子的商贩登台演戏,完全不懂戏剧的规矩与艺术,他根本听不懂戏中的美妙之处,每当台上发生失误时,他总是笑得不亦乐乎。这一情形,正好印证了那句俗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戏中还有京城恶霸刘八爷的介入,进一步将整个戏台搅得一团糟,这座小小的戏院仿佛变成了权力博弈的战场。面对种种纷争,班主只得小心应对各方势力,谁也不敢得罪。戏班的演员们也被逼着在“混搭”中继续表演,把本应庄重的京剧经典,演绎成了一场又一场充满滑稽的闹剧。
尽管电影的故事设定看似聚焦于民国时代,但其深刻的讽刺意味其实是针对当下社会:那些表面上所谓的“艺人”,依靠背景、依赖资本,甚至是独断专行、不懂艺术却非要左右一切的大老板,众多的烂摊子等待陈佩斯饰演的班主来收拾整理。而他,正处在“71岁,正是敢闯的年纪”。
当然,演员阵容也极为强大,除了黄渤、尹正等实力派演员加盟外,陈佩斯的儿子陈大愚也在片中出演了他的儿子。父子俩外貌上惊人的相似,也让这对父子的演绎增添了几分天赋与默契。
电影通过紧凑的情节与鲜明的人物刻画,将民国时期戏班的生态和时代的荒诞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两个小时的电影,情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让人目不暇接。
然而,当电影即将正式上映时,意外却发生了。
原定于7月17日的上映时间,因市场局势发生变化而被推迟。面对观众的期盼,陈佩斯深夜发文道歉,解释说,由于有几部新电影提前上映,这会给他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导致电影票房预期未能实现,进而影响到大家的付出与努力。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将电影上映时间调整至7月25日,并表示非常抱歉让大家久等。
然而,这一调整的背后,还有一些“内情”。其中两部影片,《长安的荔枝》和《你行,你上》,本来定档在下周末,却在不久前先后宣布提档与《戏台》同日上映,这其中的博弈非常明显。
这两部影片,分别有大鹏与姜文等实力派导演坐镇,且早期宣传造势的效果显著,已经在观众心中树立了较高的期待值。而《戏台》点映后观众的好评无疑给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种“被比较”的局面无疑会影响后续影片的效果。
面对这种排挤与困境,陈佩斯显然并不气馁。对他而言,资本的支持与娱乐圈的纷争并不重要,他更看重的是对艺术的坚持。即便面临强大的竞争与不公正的操作,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与理念,决心回避这些外部干扰,择日而行。
好事多磨,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优秀的作品才能真正脱颖而出。点映期间,电影场场爆满,观众期待满满,正式上映后,票房一定会攀上新的高峰。
“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这是陈佩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的自我评价。这个曾在春晚舞台上吊儿郎当、给无数观众带去欢笑的喜剧大师,一直给人一种不拘小节、不正经的印象。但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面对浮华的娱乐圈,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真诚而纯粹。
在经典小品《吃面条》中,他通过无实物表演,令观众仿佛看到了真正的面条。1989年,他在《胡椒面》中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巧妙地将吃面与幽默融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表演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与敬业精神。
他说,自己最讨厌的是“拖儿”(即依赖其他人来捧场)。有一次,有人问他是否应该感谢那些“拖儿”——“万一有冷场,没有他们岂不是很尴尬?”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冷场,那就是我本事的问题,我回家练去。”
相比当下许多喜剧演员,很多表演过于依赖现场观众的“捧场”,如果没有几个人一起带动气氛,演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正是因为陈佩斯对艺术的坚守与敬业精神,他才得以连年登上春晚舞台,成为国民级的艺术家。
然而,这份坚持也为他的事业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某电视台未经授权销售他的盗版小品光盘时,他毫不犹豫地将其告上法庭,成功胜诉并获得赔偿。然而,这一举动却也为他带来了长达23年的封杀期。无论是演出还是通告,他的事业几乎停滞不前。
有人批评他固执、不懂变通,认为他不应直接对抗电视台,而应该通过请客、交涉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时至今日,他依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对于他而言,最可恶的就是那些借势欺人的人。
尽管在荧幕上消失了多年,但陈佩斯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与执着。即便年届七十,他依然以严谨的态度打磨每一个细节,对待作品如同对待生命。他在片场一遍遍地走戏,只为给观众带来最纯粹的演绎。
陈佩斯的演艺生涯,宛如一出横跨四十年的大戏。从春晚舞台上的憨态可掬,到话剧舞台上挥洒自如的班主,再到荧幕中幽默风趣的“二子”,每一次转型,每一次突破,都是他对艺术深刻理解的体现。而在这些角色之间,他也写下了一段段关于坚守与真实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