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佳和咏梅获奖的那一天,现场的气氛出乎意料地宁静。没有大肆宣传、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媒体炒作,二人简单而自信地走上领奖台,稳稳地捧起奖杯,掌声响起,真实而热烈。然而,最喧嚣的当属章子怡的粉丝群。为什么呢?因为这其中带着几分尴尬。
众人本以为章子怡在电影《酱园弄》中将无悬念地摘得年度最佳女主角,甚至已有不少人开始为她准备国际影后的获奖感言。然而,最终的评分却仅有5.9分。社交媒体上热议不断,却在影院里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观众常常发出“并不是不好看,而是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的心声,这才是最令人沮丧的事情。
当宋佳走上领奖台时,她抒发了对导演的感激,“导演的信任是最宝贵的。”咏梅也提到,“角色的深度远比奖杯更为沉重。”这两位演员的话不带名姓,然而明眼人都明白,这正是针对如今那群“将流量视作奖杯”的明星们而说的。导演是否信任你,并不在于你在社交媒体上的高调宣言,也不是依靠华丽的红毯造型,而是看你能否将角色演绎得充满人情味。
真正的角色深度,绝非靠广告轰炸堆砌而来,而是观众要能感受到“她就是我的母亲、姐妹,或者是我自己”的那种共鸣。你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物在生活,而不是简单地看见一个演员在演绎“女性困境”。
结果正如宋佳在《好东西》中成功塑造的单亲妈妈形象,令无数观众在影院内感动落泪;而咏梅在《出走的决心》中用一场煮饺子的戏,深深打动了观众,让人哑口无言。相比之下,《酱园弄》才刚开场十分钟,观众却疑惑不已:“她是在演一个角色,还是在演她自己争夺影后的样子?”
不可否认的是,章子怡的演技毋庸置疑,问题在于她“太过于渴望胜利”。她渴望取得迅速而显著的成功,需要有国际的视野,还要上热搜。电影拍摄前,她就开始了大量的宣传造势,无论是戛纳的红毯走秀,还是精美的宣传海报,都让人对电影寄予厚望。然而,一经上映,豆瓣评分悄然降至5.9分,几乎没让热搜的讨论完结,就像一记重拳打来。
全网纷纷为她惋惜,“这不该是章子怡的电影呀”,如同在质疑她是否也玩起了“靠噱头炒作”的绝技。
如今的观众可与二十年前截然不同,观众已经不再是那个愿意轻易相信品牌效应的群体。你演得如果假、不切实际、无法令人感同身受,那观众是绝对无法买账的。即便你自认为演得高雅,情感内敛,节奏掌控得当,但倘若不能让观众入戏,你的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若一开场便把自己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受害者、剧本像论文般复杂,谁会在潜意识中产生共鸣?观众需要先相信你是那个角色,才能为其动情。问题则是,尽管尽力演绎了角色的内心,观众依旧在屏幕上看到的是“章子怡”,而非“张银环”。
而在宋佳和咏梅身上,存在一种难以言喻的“演员自尊”。她们不依赖热搜,不参与大IP的演出,也不迎合“国民女神”的形象。相反,她们将自己完全投入到角色之中,甚至让人无法在其中辨认出她们的真实身份——这是当今演艺圈中极为稀缺的鲜花。
在《好东西》中,宋佳在楼梯口吃包子的镜头,绝不是在表演贫穷,而是在诠释困顿;在《出走的决心》中,咏梅轻轻抿唇的瞬间,虽无言语,却深藏情感:哦,她准备离开了。没有对白,也没有背景音乐,甚至没有煽情的台词,仅仅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将20年婚姻中那份隐忍的委屈传达给了观众。她们并非在向你展示“她会演”,而是在让你忘记她浸润于角色之中。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演技。
然而,章子怡近几年的表现问题逐渐显露——她将演戏当作自己形象的一部分,而非追求事业的本质。付出的努力虽大,但方向却逐渐偏离。她的确拥有卓越的演技和敬业精神,但越来越多的精力用在了“国际章”的形象维护上,结果却无意间失去了自己的本真。
每次出场都成为热点话题,社交媒体上的热议层出不穷,她在维持公众形象方面的用心可见一斑。然而你是否愿意放下那些光环,选择一个低调的剧本,去演绎那些没有滤镜的普通人?那么当今观众已经不再是轻信“情怀”的人。若想赢得观众的心,你不仅需要在综艺节目中谈论,也要用演技去诠释。
此刻,并非对她的批评;我认为若章子怡愿意回到演艺的初心,在彻底摆脱“章子怡滤镜”的作品中展现真实自我,不依赖热议、不进行炒作,仅凭演技去打动观众,她或许能实现逆袭。但前提是,她得愿意放下“章子怡”的外壳。
若无法做到,这将意味着她不得不继续在热搜中取得胜利,却在影院中遭遇失利。如今的观众厌倦肤浅的娱乐,他们渴求的是发自内心的打动。你若不朝这个方向努力,也别怪自己道路崎岖。
最终,宋佳和咏梅凭借真实的角色赢得了观众的心,而章子怡则通过热搜吸引了关注。在这个注意力贬值的时代,观众记住的终究是情感的共鸣,而非简单的话题。热搜会落下尘埃,留下的却是那些角色和故事。是时候醒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