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封锁赵本山的小品吧,商家已经把里面的套路全学会了。
最近有个新闻让我坐不住了。千禾酱油打着"零添加"的旗号,结果被检测出含有镉。这让我想起赵本山的小品《海参炒面》。
当年看这个小品的时候,大家都在笑。可谁能想到,小品里荒诚的情节,居然成了现实里商家的"生意经"。
这事得从头说起。
3月初,《消费者报道》找权威机构去检测市面上13款号称"零添加"的酱油。结果让人傻眼:12款酱油检出了镉。要知道,镉可不是什么好东西,是有毒的重金属,还可能致癌。
消费者就不乐意了。特别是买了千禾酱油的人,纷纷问:"不是说好的零添加吗?怎么会有镉?"
更有意思的是千禾公司的回应。3月19日,记者去问这事,千禾的客服来了一句:"千禾0是我们公司的注册商标,至于是不是零添加,您看配料表就知道了。"
这话听着耳熟不?
就跟赵本山小品《海参炒面》里的情节一模一样。宋小宝在一家面馆点了海参炒面,上来一看,就是普通炒面,海参连影子都没有。
宋小宝问厨师:"这是海参炒面啊,海参呢?"
厨师理直气壮:"我叫海参,面是我炒的!"
当年观众看到这段都笑翻了。谁能想到,这个让人笑破肚皮的段子,竟然成了某些商家的营销手册。
商标叫"千禾0",跟产品是不是零添加,压根就是两码事。
查了一下,这个"千禾0"商标还是2025年才注册的。这操作,不就是把"海参炒面"的套路给学去了吗?
说起来,赵本山的小品真是一语成谶。不光是《海参炒面》,他的其他作品现在看来都像是给某些商家提供了"经营之道"。
比如《卖拐》,据说现在成了一些保健品公司的"必修课"。那些忽悠老年人买保健品的套路,跟小品里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再比如《牛大叔提干》,本来是讽刺人爱吹牛,结果倒让一些人学会了如何用华丽的包装把普通东西说成天上有的宝贝。
赵本山的小品本来是在讽刺这些现象,结果反倒被当成了"教材"。
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最后又影响了生活。只是这影响的方向,怕是连赵本山自己都没想到。
说到底,现在的商家越来越会玩文字游戏了。"千禾0"是商标,不是产品特征;"海参炒面"是店名,不是菜品承诺。这些都是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的结果。
最可怕的是,这种"创意营销"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
商家学会了用文字游戏来误导消费者,却在实际内容上偷工减料。他们把赵本山小品里的段子当成了教科书,把讽刺当成了灵感。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什么?
首先,消费者要长点心。看到"零添加"这样的字眼,先别着急相信,看看配料表才是正经事。
其次,监管要跟上。商家既然这么会玩文字游戏,那就得有人来制定更严格的规则。不能让消费者总是处于被套路的境地。
最后,给赵本山老师道个歉。您老的小品本来是想让大家看清这些套路,结果反倒成了某些人的"经营指南"。
这事让我想起另一个笑话:有个人给别人讲解如何防止被骗,结果听课的都是骗子。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赵本山的小品本来是给老百姓提醒,结果成了商家的"培训教材"。
这年头,连讽刺艺术都被商业化了,这世道还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怪不得有人说:**"赵本山的小品不能再演了,不然商家又该有新套路了。"**
但我觉得,小品还是得继续演。只不过,我们看小品的时候,除了笑,还得多想想:这些讽刺的情节,会不会又被谁学去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