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古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最近,德云社的新星张鹤擎却因言辞不慎而陷入风波。这位年轻的相声演员在一场与搭档刘哲的表演中,因过于兴奋而不顾后果地调侃起了相声大师侯宝林,言语间显得颇为出格。
事情的起因在于,当张鹤擎热情高涨时,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侯宝林相声的看法,直言其作品“毫无趣味”,并认为缺乏相声特有的包袱。这番言论,显然是动了众多人的神经,并引发了一场网络风暴。张鹤擎为自己的观点举出了“调查”的理论依据,强调发言的前提是了解情况,似乎试图以此为自己辩护。
然而,老话说得好:“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尽管他在相声舞台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不稀奇,但这一言论立刻被某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迅速在互联网上蔓延。评论纷纷而至,甚至有人指责他为“欺师灭祖”,认为作为德云社的弟子,竟敢贬低前辈者的艺术成就,实在是太过分了。
或许从另一角度来看,张鹤擎的做法并非完全不可接受。相声本就以包袱见长,挑剔前辈相声的演绎可看作是一种包袱的发掘,而并非一味指责。青年人在面对时代变迁时,对相声的理解自然会与前辈存在差异。侯宝林大师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相声的风格固然体现了当时的文化背景,然而当下的年轻一代或许在表达审美上更为多元,因此不易产生共鸣。
也许正如前辈所说:“和尚不急,太监急。”对于侯宝林的调侃,真正有发言权的人是他的儿子侯震。毕竟,作为德云社的一员,且为侯氏家族的后代,如果侯震没有异议,其他人的担忧就显得多余了。
因此,尽管张鹤擎对侯宝林的指摘可以从某种角度解释为不合时宜,但时代在变,观念亦需更新。同时,德云社的相声艺术一直处在舆论的聚光灯下,无论是作品的表现,还是演员的言辞,都难免遭到放大。作为其中的踊跃一员,他当然明白,网民对德云社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关注。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被抓住并放大,成为舆论的攻击武器。
我们作为德云社的支持者,希望那些消极的声音能有所收敛。在郭德纲老师的引领下,德云社将中国传统相声赋予了新的生命,蓬勃发展的背后都是辛勤的创新付出。若回归陈旧,谈何繁荣?
正如现在社会上,总是有吐槽之声不断,却缺少辛勤耕耘的人。若每一个勇于付出的人都受到无端的指责,未来谁还会愿意去做实事?张鹤擎若能扛得住这样的压力,一定能在风波中重整旗鼓,因为他身后有万千支持着他的粉丝,形成了坚实的后盾。
张鹤擎的经历并不是个例,模仿张云雷当年的风波,他也应警惕。然而,处理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勇敢面对流言,坚定步伐,继续前行。相信年轻的他能够适应这场风波,在表演的道路上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