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重新观看了经典港剧《金牌冰人》,这部老剧竟然在我的记忆中重新激起波澜。童年时期,我将其视作无厘头的喜剧,为其欢乐的情节捧腹大笑。然而,随着岁月的积淀和社会磨砺,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再度投身这部剧时,却感到一阵寒意袭来——这部剧的结局竟然如此令人不安,表面上的欢乐背后隐含着微妙而深刻的暗讽。
故事中,入赘的女婿与岳父,在迎来孩子的诞生后,竟然就冠姓问题进行“商量”。讽刺的是,最终决定权依然在男方手中。要问,入赘的你,何以在此时又能以“父权”之名决定姓氏?这让我想起女性千百年来嫁入夫家后,鲜有人真正与她们讨论过孩子的姓氏选择,很多女性甚至将此视为理所当然,自认为没有发言权。
更令人心痛的是,两位男士争执的焦点仅在于那个“男丁”应当随谁的姓,而作为刚经历分娩之痛、真正“出力”的女主角——连百合,她的意见却被无情忽略。最终,她只能“大度”地表示:“什么姓都一样疼爱。”这句话似乎耳熟能详,仿佛是许多女性在生活中对待不平等的无奈反应——在无法争取的现实面前,宁可假装选择放弃。
男主角后来更是口出狂言:“这胎跟我姓,之后再生七八个都跟你爹姓!”刚刚生产的女主竟毫无被冒犯之感,反而和丈夫打闹嬉戏。这与她首期展现出的精明干练、大刀阔斧的女商人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生育挑战了她的独立身份,让她瞬间变得温柔如水,忍不住人设崩塌。
剧中角色令狐喜本是标志性的强者,因其女扮男装才能继承父业,读书练武,打拼出一番事业。然而,当她面临分娩时,竟心心念念地盼望生下男孩,这种对性别的执念令人失望。编剧的“反转”手法让她在误以为生女孩失落后又得知孩子是男孩,可以说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并不真实,反而进一步展示了潜藏的性别歧视。
最让人难以释怀的便是,令狐喜的女子身份曝光后,她的“官媒”铁饭碗竟然理所当然地转交给丈夫高斐。即使高斐是个极好的男人,为了爱而放弃前程,依然无法掩盖这一决策逻辑背后赤裸裸的“传男不传女”的封建原则。编剧凭借一句“朝廷规定”想轻描淡写地掩盖这一事实,这种洗白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更有趣的是,虽然TVB古装剧常常扭曲历史事实,如今能将慈禧描绘成良善之人,但剧本却选择了一条保守的道路,硬生生制造一个为维护男权而设计的“圆满”结局。本可通过描绘唐朝已有的女官制度,展现出对女性更为宽容的未来,替代不平等的继承法则,却让我们看到一幅用旧观念遮蔽的图景,诚然令人痛心。
那些对女儿的期盼,剧中却呈现得昙花一现,她们的戏份极少,似乎刻意疏离权力的中心。这让观众不禁想,编剧是否想借此证明“我们也有不重男轻女的角色存在”?然而在利益至上的封建框架下,这种小小的尝试,仿佛只是虚假的平衡。
“当时未曾觉,反而是最可怕的!”曾几何时,观众沉浸在剧中的“大团圆”而忘却质疑其合理性。此种潜移默化的接受,恰恰是时代观念的烙印。TVB“合家欢”的老套手法再次上演,戏剧中总能找到幸灾乐祸的角色,而女性的挣扎与困境在欢笑中被掩盖。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类“坑”的存在似乎从未消失。回味这部历久弥新的《金牌冰人》,我愈发明白,某些观念与遭遇如今依然在社会的角落里滋生。重温经典,或许是一个从“童年回忆”蜕变为“现实觉醒”的过程。那些曾经被盛大庆典包裹的“大团圆”,在成长的眼光下,渐渐展现出令人不适的本质——这是时代限制与性别困境的双重反映。
TVB的某些剧集确实引领趋势,而有些则如同古老的教条束缚。纵使我们理解古装剧应该遵循历史背景,编剧却在有可能创造新颖情节之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保守的解决方案。面对这样的局面,观众在重新审视时,自然会感受到那份历史的陈旧,仿佛再饮当年的“情怀老酒”,只留下舌尖的辛辣。